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对生姜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的丙酮溶解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综合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现代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生姜水部位的丙酮溶解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2R,4R)-1-甲基-1,2-二羟基-4-(2-羟基异丙基)-环己烷(1)、脱氢松香酸(2)、staphylionoside D(3)、12α-hydroxyabieta-7,13-abietadien-18-oic acid(4)、sachaloside VII(5)、1-(羟甲基)-5,5-二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6)、(E)-1,6,7-三羟基-3,7-二甲基-2-辛烯(7)、(2E,6E)-8-β-D-glucopyranosyloxy-2,6-dimethyl-2,6-octadienoic acid(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姜萜A,化合物2~5首次从生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川白芷根极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川白芷Angelica dahurica var. formosana cv. Chuanbaizhi根极性化学成分。采用硅胶和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叔-O-β-D-吡喃葡萄糖基-(R)-白当归素(1)、(2"S)-3"-O-β-D-吡喃葡萄糖基水合氧化前胡内酯(2)、印枳苷(3)、仲-O-β-D-吡喃葡萄糖基白当归素(4)、异秦皮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苄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6)、花椒毒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7)、异戊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8)、东莨菪苷(9)、(2'R)-5'-羟基印枳苷元-5'-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S,3'R)-3'-羟基印枳苷(11)、茵芋苷(12)、苄基-O-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3)和前胡苷Ⅳ(14)。其中,化合物 2,5,6,8,10~13 等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川白芷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卡氏乳香Boswellia carterii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质疏松活性。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波谱数据及文献对比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 卡氏乳香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1R,2E,8S,9R)-1,9-环氧-8-乙酰氧基-4,5-二氧代降西松烷型-2-烯(1)、rel(1S,3R,7E,11S,12R)-1,12-epoxy-4-methylenecembr-7-ene-3,11-diol(2)、boscartin F(3)、boscartene K(4)、fidmansumbin-13(17)-en-3,16-diene(5)、3α-acetoxyl-7-oxo-tirucalla-8,24-dien-21-oic acid(6)、boscartene N(7)、3β-hydroxy-tirucallic acid(8)、α-boswellic acid(9)、boscarterol O(10)、boscarterol F(11)。结论 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卡氏乳香素,化合物5为首次从乳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11个化合物进行抗骨质疏松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610具有良好的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怀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一氧化氮(NO)的分泌为评价指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怀菊花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 (6S, 7R, 10R)-没药烷-7-羟基-10,11-环氧-4-酮(1)、黑麦草内酯(2)、(4R)-1-甲基-4-(1-羟基异丙基)环己烯-6-酮(3)、2-甲氧基对苯二酚(4)、4-(3-羟丙基)苯酚(5)、5-(3-羟丙基)-2-甲氧基苯酚(6)、4-甲基苯酚(7)。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命名为怀菊花没药烷A。除化合物2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有显著NO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9.2、38.9μmol/L。  相似文献   

5.
人参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马丽媛  杨秀伟 《中草药》2015,46(17):2522-2533
目的 研究人参Panax ginseng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人参茎叶总皂苷的酸水解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4个化合物,分别为3β-乙酰氧基-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1)、3β,6α-二乙酰氧基-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2)、3β-乙酰氧基-6α,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3)、20(R)-人参二醇(4)、异去氢原人参三醇(5)、3-酮基-6α,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6)、达玛-(E)-20(22)-烯-3β,12β,25-三醇(7)、6α-乙酰氧基-3β,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8)、20(S)-原人参二醇(9)、20(R)-原人参二醇(10)、20(S)-25-乙氧基-达玛烷-3β,12β,20-三醇(11)、20(R)-人参三醇(12)、达玛-(E)-20(22),24-二烯-3β,6α,12β-三醇(13)、27-去甲基-(E,E)-20(22),23-二烯-3β,12β-二羟基达玛-25-酮(14)、3β,12β-二羟基-22,23,24,25,26,27-六去甲达玛烷-20-酮(15)、3β-乙酰氧基-6α,12β,25-三羟基-(20S,24R)-环氧达玛烷(16)、20(S)-25-乙氧基-达玛烷-3β,6α,12β,20-四醇(17)、达玛-(E)-20(22)-烯-3β,6α,12β,25-四醇(18)、达玛-(Z)-20(22)-烯-3β,6α,12β,25-四醇(19)、20(S)-达玛烷-3β,12β,20,25-四醇(20)、20(R)-达玛烷-3β,12β,20,25-四醇(21)、20(S)-原人参三醇(22)、20(R)-原人参三醇(23)、(20S,24S)-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4)、(20S,24R)-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5)、(20R,24R)-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6)、3β,6α,12β-三羟基-22,23.24,25,26,27-六去甲达玛烷-20-酮(27)、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3β-O-β-D-吡喃葡萄糖苷(28)、20(S)-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29)、20(R)-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30)、20(R)-达玛烷-3β,6α,12β-三羟基-20,25-环氧-6-O-β-D-吡喃葡萄糖苷(31)、拟人参皂苷Rh2(32)、20(S)-人参皂苷Rh1(33)、20(R)-人参皂苷Rh1(34)。结论 化合物13681117242632为首次从人参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的人参三萜类化合物;首次报道化合物11619的碳谱数据;32是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NMR和MS)鉴定化合物结构,测试各化合物对HepG-2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从连翘7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26个化合物,分别为2-(4-羟基苯基)乙基-6-O-[(4-羟基苯基)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木通苯乙醇苷B(2)、2-(4-羟基苯基)乙基-6-O-(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3)、6''-O-香豆酰-1''-O-[2-(3,4-二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松脂素(5)、8-羟基松脂素(6)、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表松脂素(8)、(+)-1-羟基-2-表松脂素(9)、连翘脂素(10)、(+)-表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落叶松脂素(12)、(-)-落叶松脂素(13)、rel-(7R,8''R,8S)-forsythialan C(14)、rel-(7R,8''R,8R)-forsythialan C(15)、(7''S,8R,8''R)-异落叶松脂素(16)、罗汉松脂素(17)、罗汉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8)、(-)-甘密树皮素B-β-D-吡喃葡萄糖苷(19)、(7R,7''R,8S,8''R)-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7,7''-环氧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0)、(7R,7''R,8S,8''R)-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7,7''-环氧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1)、10-O-β-D-桃金娘烯醇苷(22)、neryl-β-D-glucopyranoside(23)、α-松油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24)、连翘环己醇酮(25)和阿魏酸甲酯(26)。结论 化合物134192426为首次从连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40 μmol/L浓度下化合物518对HepG-2和MCF-7细胞系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硬尖神香草Hyssopus cuspidatus地上干燥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MTT比色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活性筛选。结果 从神香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S-(2-羟基异丙基)-环己烷-2-烯-1-酮(1)、(3R,4aR,5R,6R)-6-羟基-4a,5-二甲基-3-(丙-1-烯-2-基)-3,4,4a,5,6,7-六氢萘-1(2H)-酮(2)、对茴香酸(3)、三裂鼠尾草素(4)、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蓟黄素(6)、E-p-香豆醇乙醚(7)、(E)-p-香豆醇γ-O-甲醚(8)、4-羟基-3-甲氧基乙基肉桂酸盐(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神香草酮A。对化合物19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38对HGC-27胃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8.76、16.34、25.28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8.
王兴娜  刘吉开 《中草药》2014,45(24):3515-3519
目的 研究臭红菇Russula foeten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其子实体中的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 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红外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个倍半萜(16):8β, 13-二羟基-小皮伞烷-5β-甲氧基γ-乙缩醛(1)、13-羟基-小皮伞烷-7(8)-烯-5-甲氧基γ-乙缩醛(2)、8β, 13-二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3)、8β, 13, 14-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4)、7, 8, 13-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5)、lactapiperanol A(6),3个甾醇(79):(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 5, 6-三醇(7)、麦角甾-5, 7, 22-三烯-3-醇(8)、3-羟基-5, 8-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9),尿嘧啶核苷(10)、D-阿洛糖醇(11).结论 化合物14是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红菇醛萜、红菇醛萜烯、红菇酮萜、红菇酮萜醇.化合物781011为首次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构建20(S)-原人参二醇过氧衍生物的新合成途径,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提高过氧衍生物的产率。方法: 选取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 AS 3.205为转化菌株,从接菌量,底物浓度,转化时间,加样时间,温度,转速等方面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获得2个20(S)-原人参二醇过氧衍生物,20(S)-原人参二醇为25,26-烯-24(R)过氧羟基-20(S)-原人参二醇和23,24-烯-25过氧羟基-20(S)-原人参二醇;获得了优化的转化工艺,即接种量为10%,底物浓度为0.25 mmol·L-1,加样时间为转种后48 h,培养温度为28 ℃,转化时间为5 d,摇床转速为150 r·min-1结论: 该方法能简便的获得20(S)-原人参二醇过氧衍生物,采用优化后的转化条件25,26-烯-24(R)过氧羟基-20(S)-原人参二醇和23,24-烯-25过氧羟基-20(S)-原人参二醇的产率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吴肸乐  李冉  李世伟  张丽花  韩立峰    王涛  王少峡  吴红华 《中草药》2022,53(23):7331-7338
目的 对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水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采用Griess法评价其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神经炎症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缬草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tinnevellin-8-O-β-D-glucopyranoside(1)、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2)、(2R,3S)-肥牛木素(3)、左旋橄榄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4)、左旋马尾松树脂醇-3a-O-β-D-吡喃葡萄糖苷(5)、金色酰胺醇乙酸酯(6)、松脂素(7)、8-羟基松脂素(8)、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9)、8,8''-二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S)-橙皮苷(11)和香蜂草苷(12)。结论化合物146均为首次从缬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691112在不影响BV-2的细胞活力前提下,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细胞神经炎性因子一氧化氮(NO)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栀子果实中单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左月明  张忠立  杨雅琴  罗光明  王彦彦 《中草药》2013,44(13):1730-1733
目的 研究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单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栀子果实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单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jasminosideB(1)、jasminosideG(2)、jasminodiol (3)、(7R)-6-羟甲基-1,1,5-三甲基环己-3-烯酮(4)、(7S)-6-羟甲基-1,1,5-三甲基环己-3-烯酮(5)、bomyl-6-O-β-D-xyl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 (6)、(10R,11R)-栀子二醇(7)、(10S,11S)-栀子二醇(8)、(5S,9S)-gardenateA(9)、(5R,9R)-gardenateA(10)、jasminosideE(11)、5,6-二羟甲基-1,1-二甲基环己-4-烯酮(12).结论 化合物5、6、8、10和12为首次从栀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的化学成分及体外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Diaion HP-20柱色谱、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对毛华菊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已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MTT法测定各化合物体外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毛华菊的氯仿部位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5R,6R,7R,8S,10S)-8-乙酰氧基-愈创木-3,11(13)-二烯-2-酮-12,6-内酯(1)、(1S,5R,6R,7R,8S,10S,11S)-8-乙酰氧基-愈创木-3-烯-2-酮-12,6-内酯(2)和2α-(2′,4′-hexadiynoyl)-1,6-dioxaspiro[4,5]-deca-3-ene(3)。结论 化合物2为1个新的愈创木内酯,命名为毛华菊内酯A,其对HepG2细胞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的氢谱全谱、碳谱以及绝对构型为首次报道,它对Hep G2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红土沉香Aquilaria crassna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红土沉香乙醇提取物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5R,6R,7S,8R)-5,6,7,8-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  相似文献   

14.
唐田  吴永福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0):794-795
 目的合成盐酸帕洛诺司琼。方法以(S)-1,2,3,4-四氢-1-萘甲酸和(S)-3-氨基奎宁环胺为原料经酰化、还原、关环3步反应合成目标物。结果合成了盐酸帕洛诺司琼,总收率76%。结论本实验合成盐酸帕洛诺司琼,操作简便,提高了收率,缩短了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青蒿(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干燥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应用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青蒿干燥地上部分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2,6,11-trimethyl-7,8-dihydro-6H-cyclohepta[b]pyridine-9-carboxylic acid(1)、arteannoide E(2)、蚱蜢酮(3)、(6S,9S)-长寿花糖苷(4)、artemanin B(5)。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生物碱,命名为青蒿生物碱;化合物3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头状花序的聚炔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AB-8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ODS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及旋光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BV-2细胞NO生成模型对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从两色金鸡菊干燥头状花序的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聚炔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S)-(6E,12E)-二烯-8,10-二炔-1-十四烷醇-3-O-β-D-葡萄糖苷(1)、(2S)-(3Z,11E)-二烯-5,7,9-三炔-1,2-十三碳二醇(2)、(2R)-(3E,5E,11E)-三烯-7,9-二炔-1,2-十三碳二醇(3)、(E)-7-苯基-2-烯-4,6-二炔-1-庚醇(4)、(Z)-7-苯基-2-烯-4,6-二炔-1-庚醇(5)。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炔苷类化合物,命名为金鸡菊炔苷E,显示微弱的抗炎活性;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方圣涛  刘霞  孔娜娜  刘苏静  夏传海 《中草药》2013,44(15):2035-2038
目的 研究药用盐生植物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ODS等色谱方法对曼陀罗地上部分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曼陀罗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5R,7Z)-3-羟基-7-烯-δ-癸内酯(1)、?-晚香玉种内酯(2)、曼陀罗萜二醇(3)、亚油酸单酯(4)、亚油酸(5)和叶黄素(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δ-内酯类精油成分,命名为曼陀罗烯内酯,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曼陀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研究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牛白藤Hedyotis hedyotidea(DC.) Merr.干燥藤茎的化学成分及免疫抑制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牛白藤提供依据.以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MS和NMR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吐叶醇(6S,9S-vomifoliol,1),桦木酮酸(betulonic acid,2),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3),白桦醇(betulin,4),表白桦脂酸(3-epi-betulinic acid,5),乌苏酸(ursolic acid,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stigmast-4-en-3-one (8),7β-hydroxysitosterol(9),(3β,7β)-7-methoxystigmast-5-en-3-ol(10)和巴戟醚萜(morindacin,11).化合物1,2,4,8~ 11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2,8 ~ 11均首次从耳草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9,10均首次从茜草科植物中分得.通过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测试化学成分的免疫抑制活性,化合物4,6,9均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连翘的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S)-3-(4-羟基-3-甲氧基苯)-3-甲氧基丙烷-1,2-二醇(1)和2-甲基己烷-1,2,3,6-四醇(2)。结论化合物1为新立体构型化合物,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2R,3S)-forsythiayanoside D和连翘己四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