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典诗歌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表现一定的思想美、精神美、艺术美、建筑美,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诗歌中也反映了很多的民俗魅力。作为厚重的黄河文化主要代表之一的山西,其建筑景观、民俗特色等民俗文化也在诗歌中有所体现。从诗歌中可以了解山西的旅游景观以及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整齐对仗美、参差变化美、语言节奏美和语言色彩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对读者产生的美感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和内涵美相互交融,共同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的集中载体,中外译者都对古典诗歌进行研究并产生了丰富的译作,但是翻译研究开始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实质上是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比和传播。从文化翻译的角度解读了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丢失和话语丧失问题,提出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从事诗歌翻译和文化传播,构建中国译者为主体,国外译者为辅助的翻译队伍。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作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领袖人物,十分注重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择、消化和创造,其诗在审美趣味、艺术主题和意象的选择及表现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晚唐温李及婉约派诗风的影响,形成一种凝炼儒雅的艺术风格,从而创造出了真正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现代主义诗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的共同点——意象入手 ,对二者诗学中意象的实质、意象的意义及其诗歌所具的绘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后者倾向于形式主义的原因在于其与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艺术构思及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在从微观走向宏观,单一走向多元之后,有必要从域内走向海外,将衍生与演变于汉字文化圈的海外汉诗纳入研究的范畴。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既有的研究半径,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总体把握和全面观照,而且随着这一新的研究域的拓展,对产生于华夏本土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认知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回顾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并且关注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人们从诗歌角度对于建筑空间的解读与感受,而且进一步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探讨并发掘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及其内涵。这种空间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对于设计符合中国国情及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意象,诗歌的灵魂--古代诗词意象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而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传达思想感情。本文旨在讨论古典诗歌意象的创造、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由此把握古典诗歌的审美内涵,从而完整贪图到诗歌的美。  相似文献   

10.
宋词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学者,而苏轼词也一直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本文尝试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宋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苏轼词中的隐喻,对其定义分类,并分析了这些隐喻的文化和认知方面的特点。笔者相信这种尝试对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翻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从诗歌的语言层面,即格律、意象和语法,以及对诗歌的语言表层产生深刻影响的深层文化传统层面、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美学和批评理论等方面分析了中英古典诗歌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加之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形成了中英古典诗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九叶诗派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崛起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新诗优秀传统的影响下,接纳了西方后期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的艺术技巧,呈现出思想知觉化、诗歌戏剧化、意象的现代性和语言的陌生化等象征主义特征,大大拓展了新诗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4.
往日研究关汉卿杂剧《关张双赴西蜀梦》之著述,全部集中在"鬼魂戏"范畴之内。然而,该剧不能简单地以"鬼魂"二字给予判断,而是一出"镇魂"意义的典型作品,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中国古典文学、诗歌以及信仰风俗中源远流长的"镇魂"文化思维在元人北曲杂剧的体现,是古典戏曲海量作品中历史较早而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与之相颉颃却晚出的日本能剧《关羽》也以镇魂为主旨,二者异曲而同工。本文在指出与探索该剧"镇魂"母题的同时,比较该剧与能《关羽》的异同,进而指出以"镇魂"为母题的剧作在中日古典戏剧中的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艾兹拉.庞德,在二十世纪初期开创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象派诗歌运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他对意象的兴趣和研究,与中国古典诗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五四”时期胡适的诗学主张与创作正是中国新诗潮流的起源,而他的诸多诗学理论却是受到了庞德及意想派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开一代诗风的庞德和胡适的诗学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论述,探讨了庞德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诗的兴起与开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诗歌大国,"诗酒文化"是中国诗歌特异的存在形式,也是中国诗歌源流之一,"诗酒文化"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和文化意蕴,成为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文章以"物质的酒"与"精神的诗"在数千年的遇合与结合中演绎的"文化现象"为聚焦,从诗歌学、美学、文化学角度作出学理阐释与新的论说,揭示"酒"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元素的历史渊源、内在机理与精神特性,解读其双重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辨析其与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天然的精神联系与美学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的诗歌中,江河意象不仅表现了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更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江河在杜甫的诗歌中有着离别、时间、悲剧、闲适等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的诗歌绝对可译和绝对不可译的现点表示不敢苟同,而赞同辜正坤先生提出的全可译因素、半可译因素和不可译因素之说。重点在于从诗歌的音韵、节奏、韵律、表达形式、创作风格等方面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不可译性的探究,试图找出一种解决方案——以达意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从发掘古典诗歌创作的逻辑思维这一角度来研究古典诗歌不失为一条新路径和一个有效的补充方法。文章着重论证这一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句眼、诗眼、线索为切入点来探寻古典诗歌内在逻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与民族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理念,即重表现和含蓄,以有限表现无限.中国传统的绘画"留白"技法从形式上预留空白逐渐发展到思想感情表达上预留空白,诗画同源的传统,使得水墨之间的空白在文字间显示出趣味横生、璀璨多彩的独特艺术魅力.结合对唐代诗歌作品的解析,探讨了"留白"技法在文学作品鉴赏中传达出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