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阐明广州市2008年霍乱疫情和霍乱监测现状。方法对广州市2008年霍乱疫情报告信息系统和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及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008年全市报告2例散发霍乱病例,均为本地病例,无输入性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较2007年(8例)降低75%。肠道门诊病人登记数和检索病例数占同期医院门诊比例分别1.95%。和0.44%。,肠道门诊检索数占登记数的比例全市平均22.68%,外环境常规和应急监测共检出6份阳性标本.其中小川型4份,稻叶型和O139各1份,霍乱主要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2008年广州市霍乱监测及时发现两起散发霍乱疫情,经及时调查和处理,疫情未造成扩散和蔓延。监测信息做到及时上报和反馈,信息传递顺畅,全市霍乱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茂名地区霍乱弧菌的流行菌型及其耐药性,为霍乱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霍乱日常监测标本和霍乱疫情标本,参照《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进行霍乱弧菌的分离培养和菌型鉴定,并利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获得的霍乱弧菌菌株进行临床常用的2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分析。结果共采集各类标本334份,检出12株01群埃尔托型(El Tor)霍乱弧菌稻叶型流行株(1d)。12株霍乱弧菌对20种药物的敏感度完全一致,其中敏感抗生素有菌必治、庆大霉素等11种,占55%(11/20);中敏抗生素有氨苄青霉素等8种,占40%(8/20);100%耐药的抗生素为复方新诺明1种,占5%(1/20)。结论2007年茂名地区霍乱弧菌的流行菌型为01群埃尔托型(El T0r)霍乱弧菌稻叶型流行株(1d);该流行菌型的菌株除对1种抗生素(复方新诺明)耐药外,对其余大多数抗生素均敏感(或中敏),没有出现多重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广州市2005-2010年霍乱流行特征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2005-2010年共发生霍乱病例8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24/10万,带菌者21例,无死亡病例,无二代病例,以暴发疫情为主(61例),感染来源主要是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优势菌株为稻叶1f(54.4%)和小川2f(40.5%),O139群也有检出。监测分离到的菌株主要来自水产品(鱼类、贝类、青蛙和甲鱼等)、腹泻病人和水体。结论加强腹泻病人和外环境的监测,掌握菌型变迁,及时发现并管理好传染源,是控制霍乱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1998—2007年霍乱流行特征和防治情况,为制定霍乱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1998—2007年共发生霍乱病例821例,平均年发病率1.10/10万;流行一般自4月开始,4~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主要分布在芳村、荔湾、海珠、白云区等中心城区,占68.33%;发病年龄最小的为5月龄,最大的为86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0.94,以青壮年为多见,20~49岁为621例,占总病例数的75.64%;职业分布为工人占17.66%,其次为民工占11.21%;流行形式以爆发为主,爆发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6.60%;传染途径以食源性和水源性为主;优势菌型为小川1b型,稻叶型及0139群也有检出。监测分离到的霍乱菌株主要来自水产品、水体和腹泻病人。结论广州市属霍乱常发地区,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三管一灭一宣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腹泻病人和外环境的监测,防止霍乱的爆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州珠江河口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中副溶血弧菌(Vp)的分布情况,为Vp型污染防控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根据广州珠江河口地区水网主要特征进行监测,定量分析按照GB/T4789-2003中的方法进行;阳性菌株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外环境及海水产品Vp总阳性率为34.10%(671/1968);水产品的阳性率为47.50%(114/240),水体总阳性率为27.27%(373/1368),淤泥和水草等环境样本的阳性率为51.11%(184/360),大部分(118/120)不携带毒力基因。外环境Vp检出率与水体深度、潮汐、水温、pH、盐度等有关。结论广州珠江河口地区海(水)产品、海水等外环境中Vp污染严重,其中以贝壳类海产品最高,海水中污染率高于其他环境水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40株稻叶型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和PFGE特征,探讨菌株的同源性和广州稻叶型霍乱弧菌流行的特点。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稻叶型菌株的4种毒力基因,采用限制性内切酶NotI对菌株进行PFGE分型,使用BioNumerics Version4.0软件(复选Dice相关系数和UPGMA方法)对菌株进行聚类和同源分析。结果绝大多数水型稻叶霍乱疫情相关菌株为genotypeA型菌,而绝大多数环境分离稻叶型霍乱弧菌为genotypeB型和C型菌。40株霍乱菌株分布于18种pulsotype,水型霍乱疫情相关菌株的pulsotype极为相近(相似性系数98%以上),而环境分离的稻叶型霍乱弧菌呈现明显的pulsotype多样性。结论是否携带ctxA基因是稻叶型霍乱弧菌人源分离株与环境分离株的主要区别之一,绝大多数环境分离的稻叶型霍乱弧菌与人源分离株的同源性较低,但仍需加强对不同来源菌株的同源性分析和溯源追踪。  相似文献   

7.
霍乱弧菌O139与O1及非O1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霍乱弧菌O139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霍乱弧菌,其与O1和其它非O1霍乱弧菌之间的关系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工作应用核酸脉冲场凝胶电泳、基因探针分子杂交、多位点酶电泳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霍乱弧菌O139、O1和其它非O1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霍乱弧菌O139具有O1流行株的主要毒力因子基因,其基因组特征也与O1群流行株相似,但相互之间有微小的差异。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表明,霍乱弧菌O139与霍乱弧菌古典型和埃尔托型流行株为一个克隆群,O139菌株与埃尔托型非流行株和其它非O1霍乱弧菌的遗传关系较远,因此O139菌株应列为霍乱病原菌。结果显示,作为霍乱的病原体,不论其表型如何,都具有特定的基因组特征和毒力基因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泉州地区历年霍乱菌型变迁及药物耐药性,为霍乱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泉州地区1962-2010年霍乱流行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部分菌株进行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1962-2010年,泉州共发生4次较大规模的霍乱流行,流行菌型由O1小川型与O1稻叶型交替进行。大多数霍乱弧菌对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2.31%和99.20%;磺胺类药物敏感性逐年降低,对其它抗菌药耐药;O139群霍乱弧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O1群霍乱弧菌,不同年份的菌株耐药的程度不一致。结论泉州地区霍乱流行优势菌型为O1群霍乱弧菌,由小川型与稻叶型交替进行;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广州市2006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的E基因序列并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登革病毒,RT-PCR法扩增全长E基因,测定序列并绘制系统发生树,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59份标本中38份病毒分离培养阳性,获得广州市2006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GZ2006/1707的E基因序列,其同源性与东南亚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的流行株接近,但与广州市2002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GZ2002/281较远。结论广州市2006年流行的登革病毒属输入性,但与2002年流行的登革病毒有不同的输入源。  相似文献   

10.
北京流感流行前后人群血清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们常年进行人群流感抗体监测 ,北京1998年 12月开始流感暴发流行 ,现将暴发流行前后的血清抗体结果比较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抗体检测用的流感毒株代表株 共选用 8株代表株 :甲 3型流感毒株 (H3N2 ) 2株 ,甲 1型(H1N1) 4株 ,乙型 2株。1 2 抗体检测用的霍乱弧菌液 霍乱弧菌液由国家流感中心提供。1 3 三类血清标本来源 流行前血清标本 :1998年11月随机采集北京卫戍区 5112 5部队战士静脉血10 5份 ,分离血清 ,- 30℃保存待测。流行后血清标本 :1999年元月 15日随机再次采集 5112 5部队战士静脉血 98份 ,分离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市自来水厂水源水、出厂水和珠江广州河段微囊藻毒素(MCs)污染情况。方法采集广州市自来水厂水源水、出厂水和珠江广州河段水样超声破碎微囊藻毒素并过滤后采用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本次调查所采水源水和出厂水各6个样品中,有2个水源水样本MCs浓度超过国家标准(1μg/L)。出厂水亦可检出MCs,但与相应的水源水相比,浓度均明显下降且没有超出标准规定的限制。珠江广州河段的16个样品检测结果提示珠江水中也存在有MCs污染,个别河段MCs浓度大于1μg/L。结论本调查结果提示广州市水源水、出厂水及珠江广州河段均存在MCs污染且个别样品浓度较高,应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天然河道河水的卫生状况,探讨游泳最佳时点,筛选河水卫生状况评估的参数,为广州建立天然游泳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年3月至2008年7月每月1次,在每年6-7月相应增加次数(3次)对广州某天然河道上游、前后航道共13个点,按《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7-199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3检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监测与评价,并参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结果主要不合格指标是粪大肠菌群、氨氮、溶解氧、耗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磷酸盐,其中检出5宗霍乱弧菌,贾第鞭毛虫卵囊和隐孢子虫卵囊的检出率达97.4%和11.5%,粪大肠菌群合格率为0,溶解氧合格率为3.0%,氨氮合格率为4.8%。丰水期水质比枯水期水质污染物含量低。后航道相应的污染物浓度也较低,水质明显比西航道、前航道好。结论该河道河水的污染较严重,应从根本上做好截污、改水工作,降低有机物和生物性污染,采取共同治理等改善水质的措施及做好个人防护才能进行游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广州市越秀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现状。方法随机抽取越秀区内部分市场、超市及餐饮企业的各类食品开展金属及有害元素、甲醛、抗生素、农药、添加剂等30余项污染物的检测。结果2007-2008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铅含量平均合格率为95.28%,粮食和皮蛋合格率最低,为87.5%,水产品镉的合格率为85%;鸡蛋的土霉素检出率为66.67%,禽畜肉中四环素、土霉素和氯霉素检出率分别为27.27%、15.91%和4.55%;保鲜食品甲醛的检出率最高,达76.19%,水发食品中甲醛平均含量为538.64mg/kg,检出率为66.67%;水产中六六六的检出率为36.11%,其他食品中均未检出农药;乳制品中苯甲酸的超标率为28.57%;凉拌菜和熟肉中存在违规添加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的现象,熟肉中柠檬黄的超标率为7.84%。结论越秀区部分食品受到铅、甲醛、抗生素及添加剂的污染,存在食品安全的风险,应加大监督监测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番禺区水产品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在番禺区各水产交易市场、肉菜综合市场和餐饮单位随机采集鲜活鱼(淡水鱼、海水鱼)、虾蟹、贝类、冰鲜、生吃水产品等水产品进行重金属、抗生素、农药、致病菌、肝吸虫等项目检测。结果各类水产品均存在镉超标,总超标率为5.2%。虾蟹类镉平均含量为0.516mg/kg,最高含量为14.300mg/kg;贝类、海水鱼、淡水鱼的镉超标率分别为4.5%、3.7%、2.5%。铅合格率为99.5%,汞和无机砷均未超标。部分水产品中检出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超标,超标率在8.3%~14.3%。各类水产品中六六六、DDT的含量均未超标。冰鲜水产品中甲醛合格率为98.1%。222份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8.5%(41/222),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虾蟹类为41.7%,贝类为33.3%。淡水鱼、海水鱼、虾蟹类、贝类等4类水产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淡水鱼与海水鱼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样品均未检出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生吃水产品未检出致病菌和肝吸虫。结论番禺区水产品镉污染情况较为突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水产养殖和销售中存在不按规定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番禺区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 molyticus,VP)的污染状况。方法随机从番禺区的水产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餐饮单位采集各类水产品样品,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T4789.7—2008)标准对VP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结果103份样品中有15份检出VP.检出率为14.6%。各类场所V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淡水水产品和海水水产品V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的4类水产品中虾蟹类的VP检出率最高(34.8%),生吃水产品未检出VP,4类水产品V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9,P〈0.05)。阳性样品中VP的平均浓度为7.6MPN/1g,虾蟹类样品的VP浓度明显高于鱼类,但与贝壳样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番禺区水产品VP的污染情况较为突出,应加强对水产品VP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珠江广州河段底泥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为进一步治理珠江水体污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后航道和西航道底泥24宗,检测和分析其中重金属(镉、总铬、铅、铜、锌、镍、砷、汞)的含量。结果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618—1995)的二级标准评价,除砷和铅外,其他受测重金属的超标率均超过60%,镉和镍更是达到了100%,超标率从大到小分别为:镉、镍〉锌〉总铬〉汞〉铜〉砷〉铅。结论珠江广州河段底泥重金属污染严重,对珠江水体的质量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我市10个区以及两个地级市的集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及个体熟食销售点的7类食品共363份样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等6种致病菌依据国标的方法进行了监测。结果363件样品中检出致病菌72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3.93%,主要污染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00%,主要污染熟食品;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分别为1.93%和0.66%;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在各类食品中,致病菌带菌数有显著性差异(以χ^2检验,P〈0.005)。水产品致病菌带菌率最高,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为生肉类,以检出沙门氏菌为多。结论我市市售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产品和生肉类是主要污染食品。应加强市售食品监督管理,以减少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