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的价值,加深对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影像学表现的认识,从而提高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用DR高千伏摄片及GE 64排螺旋CT对100例弥漫性肺间质性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DR胸片发现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为79%,高分辨率CT(HRCT)发现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为100%。结论影像学检查特别是HRCT能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故可用于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诊断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肺部疾病主要是指肺间质弥漫性浸润或纤维化病变。由于肺部病变广泛,肺功能检查常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和低氧血症。有关弥漫性肺部疾病的肺血流研究,国内仍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6例弥漫性肺病患者的肺阻抗血流图(简称肺血流图)检测,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研究MRI对该类肿瘤的诊断要点和价值.方法对36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在脑白质中既可形成局部肿块,也可不形成局部肿块,或两者同时并存.结论 MRI对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加深对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病理生长特性的认识是正确诊断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典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征的分析和1例典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康复的成功体会,提出对典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进一步认识和对此类患者临床康复技术的重视和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外伤所致的弥漫性脑肿胀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影像类型。方法分析48例脑外伤引起的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及影像图像资料。结果48例脑外伤引起的弥漫性脑肿胀中有33例合并脑挫裂伤(包括1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合并大脑基底节区梗死)、31例合并硬膜外、硬膜下或脑内血肿、27例合并颅骨骨折、10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脑肿胀影像表现:①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双侧脑室、脑池对称性缩小或消失,中线结构无移位;②一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同侧脑室、脑池受压缩小或消失,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③可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皮层下小灶性出血;④脑实质CT值可低于、略高于或等于正常脑组织。结论颅脑外伤导致下丘脑和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引起脑血管扩张是广泛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制之一,弥漫性脑肿胀有4种CT表现,非出血性弥漫性脑肿胀可由脑缺氧后再灌注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动态变化的规律以及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 (5-bromodeoxyuridine, BrdU) 标记细胞有丝分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规律以及侧脑室注射外源性bFGF对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变化的影响. 结果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在弥漫性脑损伤后4~8 d 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第6天时达到峰值.弥漫性脑损伤大鼠侧脑室注射外源性bFGF后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 结论 弥漫性脑损伤可诱导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在一定的时间窗内上调,外源性bFGF可促进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上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胸膜下透亮带在CT诊断尘肺肺部弥漫性粟粒样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48例肺部弥漫性粟粒样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尘肺肺部弥漫性粟粒样病变29例,其他弥漫性粟粒样病变19例,均进行CT扫描,对其CT资料进行分析,记录胸膜下透亮带出现情况。结果:尘肺肺部弥漫性粟粒样病变患者,出现胸膜下透亮带的几率较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CT诊断尘肺时,观察胸膜下透亮带出现情况,可以对肺部弥漫性粟粒样病变进行初步判定,对于病变类型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漫性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临床特点、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例弥漫性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并H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因发现颈部肿块并逐渐增大1年入院。甲状腺超声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均漏诊弥漫性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因有局部压迫症状,且甲状腺增长速度较快,质地硬,行手术治疗。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弥漫性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并HT。予相应治疗,病情稳定。结论临床上对弥漫性甲状腺增大患者,即便有其他甲状腺疾病证据,也应警惕弥漫性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要注意观察甲状腺增长速度、质地,淋巴结增大情况及形态,以防误漏诊。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单纯性甲状腺肿、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桥本甲状腺炎引起的112例弥漫性甲状腺肿的B超显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现,B超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对弥漫性甲状腺肿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全血miR‐155的相对表达水平,探讨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全血中miR‐155作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采集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6例正常体检者的全血,提取全血总RNA ,逆转录成cDNA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全血miR‐155的表达量。结果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全血miR‐15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结论全血miR‐155可能适用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检测,有望成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监测更敏感的指标,为发展血液miRNA为基础的一类新型治疗和疗效监测的肿瘤标志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弥漫性肝癌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经手术或肝穿病理证实的62例弥漫性肝癌与62例结节性肝硬化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肝脏大小、肝内回声、门脉癌栓及其它临床特征在弥漫性肝癌中具有特征性改变。结论 超声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oalveolar carcinoma,BAC)系原发于肺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原发性肺癌,有孤立性和弥漫性两种.尤其是弥漫性BAC在X线征象上与粟粒性肺结核极为相似.对我院1998~2001年收治的弥漫性BAC误诊1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典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征的分析和1例典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康复的成功体会,提出对典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进一步认识和对此类患临床康复技术的重视和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李玉  王瑞  罗锋  姜愚  周麟  刘丽 《华西医学》2005,20(2):230-231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认识。方法:7例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经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结果:随访至今7例患者均健在。结合文献对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等进行讨论。结论: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与乳腺癌难以鉴别,易于误诊,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治疗上以放疗和化疗为主,必要时也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经直肠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弥漫性前列腺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EUS诊断弥漫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直肠穿刺病理证实的18例弥漫性前列腺癌患者(弥漫性前列腺癌组)及12例中重度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BPH组)进行CEUS检查,观察造影增强表现,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定量参数达峰时间(TTP)及达峰绝对值(DPI)的变化特征。并于CEUS前对前列腺被膜支动脉、尿道支动脉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结果弥漫性前列腺癌组内腺TTP较BPH组内腺TTP短(P<0.01),而DPI较BPH组高(P<0.01)。弥漫性前列腺癌组外腺TTP较BPH组外腺TTP短(P<0.01),而DPI较高(P<0.01)。弥漫性前列腺癌组及BPH组前列腺内腺DPI均高于自身外腺(P<0.01),TTP均短于自身外腺(P<0.01)。18例弥漫性前列腺癌CEUS呈整体快速不均匀高增强,12例中重度BPH呈均匀有规律增强。弥漫性前列腺癌组被膜支动脉RI均值高于中重度BPH组(P<0.01)。以被膜支动脉RI=0.77为临界值,诊断弥漫性前列腺癌的敏感度89.01%、特异度83.25%。结论 CEUS对弥漫性前列腺癌及中重度BPH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前列腺内被膜支动脉的RI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特征及超声对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弥漫性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分析其表现。结果①5例弥漫性甲状腺癌均表现为甲状腺回声普遍增高、增粗、不均,微小钙化散在分布,腺体内未见明确局灶性病变,未见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回声。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甲状腺血流信号增多。③所有病例均伴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的淋巴结内部见微小钙化灶。结论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对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参照Cordobes诊断标准,对68例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发病率高,错迷程度深,瞳孔改变、癫痫及生命体征改变大,但病死率低。结论 小儿DAI发病率高,伤情重,但预后好。  相似文献   

18.
甲(进修医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情严重吗? 教师: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简称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DIC的基本病理过程就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激  相似文献   

19.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特殊CT表现及病理机制。方法分析5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图像资料。结果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①头部受加速性或减速性旋转性损伤;②伤后即刻昏迷;③生命体征紊乱;④四肢肌张力改变;⑤无明确的神经定位体征。CT诊断标准:①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和(或)大脑中轴区多个直径<2cm的出血灶;②弥漫性脑肿胀;③脑室、脑池普遍受压变小/消失;④中线无移位或轻度移位(<5mm);⑤合并其他颅脑损伤。结论临床表现结合CT表现可明确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外伤导致原发性下丘脑和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所致的弥漫性脑肿胀属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NA系列抗检测对诊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意义。方法:应用金标免疫斑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免疫印迹法联合检查测231例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的抗ds—DNA,ANA,抗ENA抗体谱。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抗ds—DNA,抗ENA谱,对诊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有良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