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42例不同心功能级别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结果:DCM全组及各组EF、FS均明显下降,其中心功能Ⅲ、Ⅳ级组相差非常显著:心功能Ⅱ级组SV、CO、C1略增高;Ⅲ置级组SV下降,CO、CI正常;Ⅳ级组SV、CO、CI均下降明显,相差显著。提示:DCM心功能Ⅱ、Ⅲ级时,心肌收缩力下降,但心脏代偿功能好,心排量正常:Ⅳ级时心肌纤维收缩无力,心排严重不足,处于失代偿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tomography,SPECT)方法,了解老年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合并发生的比率,分析心脑血流灌注相关性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8例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犤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73.95±6.31)岁犦进行了心、脑血流灌注SPECT检查,同时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中国成人智力量表(CISA)和临床记忆量表评价认知功能。结果:老年心脑血流灌注降低同时发生的比例较高,冠心病组84%,脑血管疾病组58%。相对定量分析发现心脑血流灌注水平之间未见明显相关。左室射血分数与脑血流灌注最低值正相关(r=0.335,P<0.01),而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组的患者中相关系数则更高(r=0.482,P<0.05)。认知功能尤其是记忆功能与部分脑感兴趣区如扣带回、左丘脑、右顶叶灌注呈正相关关系(r=0.396~0.789,P<0.05)。扣带回血流灌注与多项认知功能成绩呈明显正相关(r=0.400~0.807,P<0.05),在脑血管疾病组中更为明显(r=0.402~0.589,P<0.05)。心肌血流灌注与认知功能并无明显相关,而左室射血分数与认知功能尤其是记忆能力呈正相关(r=0.411~0.759,P<0.05),冠心病组较脑血管疾病更为密切。结论:老年心、脑缺血性疾病同时存在比率大。心功能的下降、脑血流灌注的降  相似文献   

3.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每搏排血量(SV)及心脏指数(CI)。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LVEF、FS、SV、CO、CI等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依那普利治疗冠心病左心室功能不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 tomography,SPECT)方法,了解老年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合并发生的比率,分析心脑血流灌注相关性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8例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73.95&;#177;6.31)岁]进行了心、脑血流灌注SPECT检查,同时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中国成人智力量表(CISA)和临床记忆量表评价认知功能。结果:老年心脑血流灌注降低同时发生的比例较高,冠心病组84%,脑血管疾病组58%。相对定量分析发现心脑血流灌注水平之间未见明显相关。左室射血分数与脑血流灌注最低值正相关(r=0.335,P&;lt;0.01),而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组的患者中相关系数则更高(r=0.482,P&;lt;0.05)。认知功能尤其是记忆功能与部分脑感兴趣区如扣带回、左丘脑、右顶叶灌注呈正相关关系(r=0.396~0.789,P&;lt;0.05)。扣带回血流灌注与多项认知功能成绩呈明显正相关(r=0.400~0.807,P&;lt;0.05),在脑血管疾病组中更为明显(r=0.402~0.589,P&;lt;0.05)。心肌血流灌注与认知功能并无明显相关,而左室射血分数与认知功能尤其是记忆能力呈正相关(r=0.411~0.759,P&;lt;0.05),冠心病组较脑血管疾病更为密切。结论:老年心、脑缺血性疾病同时存在比率大。心功能的下降、脑血流灌注的降低对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甚大;SPECT技术可用于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认知功能评估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脑3D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 pcASL)对显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脑血流灌注(CBF)特点,并分析其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16例AD患者和19例年龄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组进行磁共振常规检查和3D ASL灌注成像检查。使用SPM8软件对获得的脑血流图进行预处理,比较两组的CBF差异;并比较CBF减低脑区的平均CBF值与MMSE、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D组存在CBF灌注减低区,主要为双侧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双侧楔前叶、双侧中扣带回、后扣带回、左侧角回、左侧顶下回及左侧额上回(t=5.32,P<0.001)。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后扣带回、双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角回及左侧顶下回的CBF值与MMSE、MoC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3D pcASL可发现AD患者脑区的灌注异常,并且 CBF减低区的CBF值与认知功能的减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检测脑血流灌注评估早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早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3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MCI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的各脑区脑血流量(CBF)数值、MMSE评分和MoCA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CI组患者右额叶、左额叶、右颞叶、左颞叶、右颞顶交界、左颞顶交界、右顶叶、左顶叶、右海马、左海马的CBF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语言、延迟记忆、执行能力、注意力与计算力、命名、抽象思维、定向力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磁共振3D-ASL技术检测脑血流灌注能够将有效的影像学依据提供给临床以评估早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地高辛辅助运动康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DCM心衰患者9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予以运动康复干预,对照组予以地高辛,研究组予以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地高辛。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8%(46/49),高于对照组的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S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地高辛辅助运动康复治疗DCM心衰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不同吸痰方法对PEEP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对人工机械通气使用PEEP患者心率(HR)、无创血压(NB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射血量(SV)、左心室作功(LCW)、左心室每搏作功(LVSW)、预射血间期(PEP)等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10月应用机械通气使用PEEP患者,随机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30例DCM患者(DCM组)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和每搏输出量(SV)及射血分数(EF),并计算左心室舒张期前1/3充盈分数(1/3FF);分析1/3FF与E/E的相关性.结果 DCM组EDV、ESV、SV及E/E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DCM组EF及1/3FF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1/3FF与E/E均呈显著负相关(r=-0.81、-0.81,P均<0.05).结论 3DE能定量评价DCM左心室舒张功能,可作为临床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应用重组人B型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hBNP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硝酸甘油组)30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用药前后心输出量(C0)、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和外周血管阻力(SVR)的变化,以评价rhBNP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rhBNP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7%,rhBNP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x2=14.472,P=0.000);2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O、CI、SV均显著增加(P均<0.05),SVR明显降低(P均<0.05),且rhBNP治疗组治疗后CO、CI、SV及SVR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著(P均<0.05).结论 应用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重症患者血容量及心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患者52例,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导管法检测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每搏量指数(SVI)、心排指数(CI)、全心射血分数(GEF)评估血容量及心功能;同时行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下腔静脉管径(IVC)、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PiCCO指导下经扩容治疗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第2天,再次行床旁超声监测评估血容量及心功能,比较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重症患者血容量及心脏功能与PiCCO导管方法测量的准确性。结果扩容治疗后床旁超声心动图所测LVEDV、SV、IVC、CO及LVEF均增高,与扩容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指标LVEDV、SV、CO、LVEF分别与PiCCO导管监测指标GEDI、SVI、CI及GEF呈正相关(r=0.614、0.703、0.536、0.573、0.527、0.514、0.498、0.487,均P0.01)。结论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重症患者血容量及心脏功能结果可信,弥补了PiCCO导管法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心功能级别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斑点追踪显像(STI)各指标变化趋势,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45例DCM患者,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分为Ⅰ~Ⅱ级、Ⅲ级及Ⅳ级3组.应用STI技术检测左心室收缩期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径向应变(GRs)、圆周应变(GCs)及左室扭转(LVtw),比较不同心功能状态下DCM患者的各参数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较对照组,DCM组GLs、GRs、GCs及LVtw均明显减低(P<0.01);与心功能Ⅰ~Ⅱ级比较,Ⅲ级者LVtw减低(P<0.05),Ⅳ级者GLs、GRs及LVtw均减低(P<0.05、P<0.01);与心功能Ⅲ级比较,Ⅳ级者LVtw明显减低(P<0.01),且LVtw与LVEF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 STI技术可准确检测DCM患者左室扭转及整体收缩功能,重复性好,与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率、血压、左室排血功能、心肌收缩功能、心脏前负荷、后负荷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利用无创心输出量检测系统,监测30例脑卒中卧床患者和20例正常受试者在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不同体位改变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BP)、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收缩力指数(CTI)、左心做功指数(LCWI)、前负荷率(EDFR)、外周血管阻力(SVR)。每个体位连续监测2min,取以上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观察结果。结果:①平卧位时脑卒中卧床患者的SV、CTI较正常受试者显著下降(P0.01),HR显著上升(P0.01);②脑卒中卧床患者在不同体位下的比较:HR、SV、CI、CTI、LCWI均呈现平卧位站立位(P0.01),且站立位HR升高最大幅度10次/分左右(76.36±8.54 VS 86.12±12.57);SVR比较结果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③正常受试者不同体位间的比较:HR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SV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CTI、LCWI、SVR比较无差别;④在平卧位→站立位变化时:HR在两组间均出现持续上升趋势;SV在正常受试者中呈下降趋势而脑卒中卧床患者却呈上升趋势。结论:脑卒中卧床患者心排量较正常人群下降,从平卧位到站立位的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血管反应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这种体位改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训练心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运动时长易筋经锻炼对健康老年人心脏形态结构、左心室泵血功能、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老年人58例分为A组30例和B组28例,A组和B组成员每次分别练习10min和20min的易筋经十二式.锻炼前后检测心脏功能,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以及短轴收缩率(FS).结果:锻炼12周后,心脏功能检测显示,2组EDV、EDD、SV、CI、EF、FS等各项指标均较锻炼前增加,而ESD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B组SV、CI、EF锻炼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后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组运动时长均对心脏的形态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趋势,20min运动时长可使左心室的泵血功能显著改善,但收缩功能无显著变化.从改善心脏功能方面考虑,20min运动时长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稀释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肾内科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行MHD患者95例进行检测,包括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流量(Qa)和透析后不同时段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搏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中心血容量(central blood volume,CBV)、中心血容量指数(central blood volume index,CBVI)、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R)等参数。结果 95例患者收缩压(SBP)、SV、CO、CI及CBV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增加,而舒张压(DBP)及心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透析后1hCI值,将患者分为3组,A组CI<2.5L/(min·m2)、B组CI2.5~4.2L/(min·m2)、C组CI>4.2L/(min·m2)。A、B组患者透析3h后SV、CO、CBV较透析1h明显下降,PR增高(P均<0.01),A组最为明显,而C组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MHD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表现主要为血压、CO、CI以及CBV降低,PR增高。不同心功能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程度不同,CI与Qa、SBP、年龄、糖尿病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4例DEACM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均治疗20 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Barthel指数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5),并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提高DEACMP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老年急性心梗后早期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后 2周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2 3例老年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 13例GSH治疗组 2周后左心室功能状况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GSH治疗组的心搏量 (SV)、心输出量 (CO)、心脏指数 (CI)、射血分数 (EF)及平均左室周边缩短率 (mVcf)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心室快速充盈期与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比值 (E/A)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早期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对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QTVI获取30例正常人和30例DCM患者左室壁长轴方向各节段的心肌速度及位移曲线,测量舒张早期速度(Ve)、心房收缩期速度(Va)、收缩期峰值位移(Dsys)及最大位移(Dmax),计算Ve/Va值、收缩后位移(Dpss)及收缩后位移指数(PSI),并观察两组收缩后收缩(PSS)出现的节段数.结果 DCM组Ve、Va具有由基底至心尖逐渐减低的趋势,其绝对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各水平Ve/Va值均大于2;DCM组有324个节段(51.8%)出现PSS,PS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24±1.43比0.047±0.034).结论 Ve、Va绝对值的变化较Ve/Va值更能准确有效地评估D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PSS现象可能为导致DCM患者左心室功能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胎儿脐带绕颈的心功能变化。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61例正常胎儿(正常胎儿组)和52例脐绕颈胎儿(脐带绕颈组)心脏每搏输出量(SV=TI×Arca)、心输出量(CO)表示心脏收缩功能参数;舒张早期峰值流速(PFV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PFVa)、PFVe/PFVa(E/A)、平均流速(V)表示舒张功能的参数。结果:在正常胎儿组中左心室的SV、CO均小于右心室。二尖瓣的PFVe、PFVa、V均小于三尖瓣。脐绕颈组与正常胎儿组比较,左、右心室的SV、CO均增加;二、三尖瓣的PFVe增加,PFVa减低;E/A升高。结论:脐绕颈胎儿心脏的舒张功能改善,心输出量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环抗阻训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泵血机能以及组织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12月采用常规护理及功能锻炼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6月采用循环抗阻训练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均干预8周。比较干预后患者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心搏指数(SI)等泵血机能指标以及微循环半更新率(ALK)、平均微循环滞留时间(TM)、微循环半更新时间(ALT)等组织微循环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O、CI、SI、S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LK明显高于对照组,TM、A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开展循环抗阻训练能有效提升冠心病患者的泵血机能,改善组织微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