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螺旋CT(S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15例腰椎峡部裂的轴位、多平面重组CT及三维CT表现。结果: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峡部裂显示良好,15例33处均显示清晰;表面重建(SSD)图像在显示峡部裂方面不及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仅显示6例9处峡部裂,但在显示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MPR矢状面和反角度(平行椎弓)轴位重建对15例33处椎弓峡部裂均显示良好,轴位重组对裂隙骨赘、骨痂、纤维组织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正中矢状面重建对椎体滑脱、椎体撕裂或骨赘后突显示良好。结论:SCT三维重建(MIP、SSD)和MPR对腰椎椎弓峡部裂衣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有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后,行表面遮盖法(SSD)和多层面重建(MPR)。结果轴位原始图像对骨、瘢痕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MPR对峡部裂的显示达100%;SSD重建技术在显示峡部裂方面不及MPR,但是图像直观,且在显示骨赘及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的轴位薄层重建图像及其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对腰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MSCT扫描的40例腰椎弓峡部裂病例的容积数据,采用轴位薄层重建及平行于左/右椎弓根方向的斜矢状位MPR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轴位及其薄层重建像对峡部裂表现为特征性的"环裂征",同时能清晰显示裂隙和断端的情况及椎间盘病变.斜矢状位MPR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小关节和椎弓的"猎狗征"图像及峡部断裂形成的"断颈征". 对于椎弓峡部裂及其状态的显示及峡部裂断端是否有错位、是否有碎骨片及假关节形成等方面效果更好.结论 MSCT的轴位薄层重建图像及其斜矢状位MPR能准确诊断峡部裂,清晰显示椎弓峡部的全貌和裂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42例行腰椎MSCT容积扫描并经后处理重组检出的腰椎峡部裂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MPR、VR成像对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显示情况,并与常规椎弓横轴面CT图像进行对照。结果:MPR冠状面、经椎弓矢状面重组结合VR成像,能清晰显示42例84处峡部裂;常规椎弓CT横轴面图像仅检出28例58处峡部裂,漏诊14例,漏诊率33.3%(14/42)。与常规椎弓横轴面CT图像比较,MPR结合VR图像重组在显示峡部裂特征以及裂隙骨赘、椎间孔狭窄、椎体滑脱、椎间盘后突等继发病变征象方面,二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容积扫描和MPR、VR重组对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是检出腰椎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理想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对腰惟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行腰椎螺旋CT检查的50例腰痛患者资料,根据椎弓有无峡部裂分成峡部裂组(25例,有峡部裂)和对照组(25例,无峡部裂),所得数据资料行t检验。结果:峡部裂主要发生在L5(18例,占72%),腰椎峡部裂常导致腰椎前滑脱(24例,占96%)。峡部裂组椎管矢状径明显大于对照组椎管矢状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峡部裂组峡部高小于对照组峡部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螺旋CT扫描MPVR重建图像可以从骨性和软组织两个方面为临床提供更多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飞行员腰椎峡部裂(1umbar spondylolysis,L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5例改装体检的歼击机飞行员按年龄(23~28岁;29~34岁;35~40岁;41~46岁)及飞行时间(≤800 h;801~1600 h;1601~2400 h)分组;进行腰椎CT容积扫描.利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多方位观察飞行员腰椎峡部裂情况,并比较MPR图像、MIP图像及VR图像.结果 ①飞行员不同年龄分布LS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飞行时间LS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7.57,P<0.05),随着飞行时间延长LS检出率增高.②385例飞行员中共检出峡部裂16例(33处),9例伴滑脱;其中双侧峡部裂13例(30处),7例伴滑脱;单侧峡部裂3例(3处),2例伴滑脱.MPR图像LS检出率为100%(33/33),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可清楚地显示峡部断裂情况,分别表现为"猎狗项圈征"和"双关节征",正中矢状位可清楚地显示椎体滑脱情况.MIP图像LS检出率100%(33/33),但对周边软组织显示不清楚.VR图像LS检出率为75.76%(25/33),可立体观察峡部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的后处理技术MPR、MIP、VR可以全方位地评价飞行员的腰椎峡部情况,其中斜矢状位及斜轴位的MPR图像可作为首选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8年~2013年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5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MSCT扫描图像,所得数据传入工作站,再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图像重组。结果 50例患者的MSCT多种重建技术均可以很好的显示椎体滑脱、峡部裂、骨痂及骨赘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以清晰显示和诊断腰椎峡部裂,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8.
MSCT容积扫描在诊断腰椎弓峡部裂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SCT容积扫描在诊断腰椎弓峡部裂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腰椎弓峡部裂的52例患者行容积CT扫描,所得数据传入工作站,再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图像重组。并比较普通X线平片、MPR图像及VR图像。结果:52例患者共检出83处腰椎弓峡部裂。轴面图像能清楚显示环裂征。MPR图像能清楚地显示椎弓峡部裂,其中经过椎弓峡部的斜矢状面MPR图像能直观地显示峡部裂的直接征象——猎狗项圈征,对峡部裂检出率最高。VR图像接近真实解剖结构,能立体显示峡部裂。结论:MSCT容积扫描及其重组图像能直观显示椎弓峡部裂的影像特征,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多功能重建方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SCT)不同重建方式对腰椎峡部裂(spondyloschisis,S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腰椎峡部裂行容积扫描后,进行表面重建(SSD)、多方位多平面重建(MPR)、改良法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并由2位有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将获得的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SD显示SS20例22处及14例椎体滑脱,图像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SSD结合切割(cut)及任意剖面技术,观察SS裂隙及局部骨痂、骨赘等细节,弥补了SSD只能显示感兴趣区表面改变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对较小SS裂隙的显示率。MPR包括矢状位重建、冠状位重建、平行于椎板的左右斜位重建、沿椎管曲面重建(CPR)、平行椎弓轴线的反角度轴位重建(reversangleaxialreconstruction,RAAR)等,能显示全部32例73处SS及全部14例椎体滑脱;利用MPR的任意窗口技术可以分别显示局部骨质和软组织改变,并可对病变进行准确测量。MIP及其多角度投影技术、改良法切割技术,可以多方位、立体直观显示全部SS及其形态、走向、局部骨质改变等。结论螺旋CT多功能重建方式相互匹配是诊断SS的最佳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64层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利用64层CT扫描的50例腰椎弓峡部裂病例的各向同性扫描的容积数据,采用不同角度的多平面重组(MPR)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利用MPR模拟出4种扫描模式(1)常规的椎间盘扫描方式的断面图像;(2)腰椎横断面图像;(3)沿椎弓方向的斜横断位(椎弓反角度扫描)图像;(4)沿腰椎长轴的矢状断面图像。分析4种方法的峡部裂隙检出率、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碎骨片检出率、假关节形成检出率。结果峡部裂隙检出率以矢状MPR图像、斜横断MPR(100%)最高(u=8.51,P<0.05);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以矢状MPR图像(90%)最高(u=4.18,P<0.05);碎骨片检出率以斜横断MPR(28%)和矢状MPR图像(20%)最高(u=2.08,P<0.05);假关节形成检出率以斜横断MPR(18%)最高(u=2.237,P<0.05)。结论64层CT后处理图像的多平面重组(MPR)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平面分析椎弓峡部裂的各种征象。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在踝关节及足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踝关节及足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踝关节及足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 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35例共42处踝关节及足部骨折;MPR在发现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范围、移位方面较好.MPR、SSD及MIP联合应用能较全面地显示踝关节及足部骨折. 结论螺旋CT MPR、SSD及MIP在诊断踝关节及足部骨折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重建技术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重建技术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颅脑外伤患者,利用三维(3D)重建软件(SSD)、二维重建(MPR)显示颅脑外伤病灶。结果:3D软件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对颅顶部骨折显示良好,脑表面重建软件可清楚显示硬膜外出血的范围和与脑沟、脑回的关系。结论:螺旋CT重建技术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可充分发挥高挡CT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对80例肠梗阻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为肠梗阻的80例CT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模拟内窥镜(VE)等多种处理方法,进行图像重组,并分析其表现。结果:在80例病例中,64层螺旋CT对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100%,病因诊断正确率96%,包括粘连性肠梗阻25例,肠道肿瘤24例,肠外肿瘤压迫2例,肠扭转6例,绞窄性肠梗阻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肠套叠8例,腹股沟疝3例,动力性肠梗阻10例。结论:64层螺旋CT检查对了解肠梗阻的部位、原因、严重程度以及病变肠管血供情况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多功能重建在骨关节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功能重建在骨与关节外伤中的应用,提高重建技术的使用能力和诊断水平。方法 对使用双层螺旋CT,SSD,MPR,MIP等多种方式重建检查的49例复杂的骨与关节外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骨关节外伤重建成像,其中,颅底3例,颌面部7例,颈、胸、腰、骶椎共17例,肩胛骨3例,髋关节8例,膝关节11例。SSD在显示碎骨片明显移位的空间关系方面较MIP,MPR为佳,它可以直观地、立体地、清晰地、多角度显示骨关节损伤,而MIP在显示骨折细节方面较优,尤其在外伤中颅窝观察有关神经孔方面。结论 螺旋CT的SSD,MPR和MIP技术的综合应用,对复杂的骨折、关节损伤的显示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部扫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6例肝占位病变患者,15例肝移植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三维重建技术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1P)和表面遮蔽法(SSD)。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顺利完成检查,19例清晰显示血管分支与走行。结论 MSCTA是目前一种分辨率高、快速、准确,无创性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茎突测量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茎突测量方法。方法:对50例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上用SSD、VR、MIP、MPR及CPR法测量茎突长度,在SSD、VR、MIP上分别使用3D工具及2D工具测量。测量茎突前倾角及内倾角分别使用SSD、VR、MIP测量。结果:使用MPR、CPR法及SSD、VR、MIP 2D及3D工具均可以测量茎突长度。VR、MIP、SSD 2D及3D工具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与MPR比较亦无明显差异。CPR测量值较MPR测量值大,差异显著。SSD、VR、M/P图像上可以准确测量茎突前倾角、内倾角,2D及3D工具测量结果有较大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准确测量茎突长度及倾斜角度,测量茎突长度MPR、SSD、VR、MIP均较准确;测量茎突倾斜角度以VR 2D工具更准确简便。VR操作简便快捷,且图像直观符合临床习惯,应成为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大动脉瘤螺旋CT血管造影与DSA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动脉瘤螺旋CT 血管造影(SCTA) 检查技术和应用价值,为合理选择SCTA 和DSA 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34 例大动脉瘤,均行SCTA 和DSA 检查,其中29 例经手术证实,术后7 例随访检查用SCTA。SCTA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 和表面遮盖显示(SSD) 两种方法重建血管。结果:胸主动瘤10 例,腹主动脉瘤15 例,胸腹主动脉连续性动脉瘤2 例,髂动脉瘤7 例。SCTA 和DSA 均能较好地显示大动脉瘤的部位、形状、范围及夹层情况。MIP 重建图像能显示动脉壁钙化,SSD 重建图像能较好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形态,SCTA 结合CT 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图像可更清楚显示动脉腔、动脉壁、附壁血栓及动脉周围组织结构。DSA 图像空间分辨力较SCTA 高,但不能清楚显示动脉壁、附壁血栓及动脉周围组织结构。结论:对大动脉瘤可首选SCTA 检查以替代DSA 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的各向同性,寻求观察胸骨变异的最佳重组模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行胸部容积扫描的病例,使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显示胸骨的变异。最后由两名CT诊断医师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43例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胸骨的变异。在显示变异的胸骨形态方面,冠状位CPR模式优于矢状位MPR模式(U=-8.769,P=0.000)和横断面MPR模式(U=-8.693,P=0.000);VRT模式优于MIP模式(U=-8.609,P=0.000)和SSD模式(U=-7.278,P=0.000)。结论冠状位CPR、VRT是显示胸骨变异的最佳组合模式,在评价胸骨变异方面较常规平片和(或)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