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激素水平在骨质疏松疾病预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接诊的96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及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血清雌激素、骨代谢指标、骨密度(BMD)检测。分析血清雌激素与骨代谢指标、BMD的关系及血清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效能。结果 41~50岁妇女组血清雌二醇(E_2)、腰椎BMD、股骨近端BMD值均显著高于51~60岁组,N端骨钙素(N-MID)、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羧基末端肽(CTX)水平均显著低于51~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骨质疏松组血清E_2、腰椎BMD、股骨近端BM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N-MID、PINP、CTX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血清E_2与N-MID、CTX均呈低度负相关,与PINP呈中度负相关。ROC曲线显示,血清E_2≤20. 45 pg/ml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3. 65%、48. 27%。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雌激素水平不足可引起骨代谢异常、BMD下降,增加骨质疏松疾病发生风险。监测围绝经期血清雌激素水平变化,可为临床预测骨质疏松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11月诊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1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74例。对照组采用激素替代疗法,观察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Kupperman评分,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评分(MENQOL),雌激素(E_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Kupperman、MEN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Kupperman、MENQO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前两组E_2、FSH、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E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SH及L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在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显著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及性激素水平,提高围绝经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9-12月收治的60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的雌激素、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根据检测结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标准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13例)、骨量减少组(B组,23例)和骨质疏松组(C组,24例)。分析3组之间的雌激素水平、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指标,分析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组的雌二醇(E_2)含量逐渐降低,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组之间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3组的股骨颈、Wards三角、L1~L14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组间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N-端骨钙素(NMID)、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PI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相关性分析显示,E_2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与β-CTX、NMID、PINP呈负相关(P0. 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的E_2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其水平的降低,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女性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变化规律与其腰椎、髋部、股骨颈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4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绝经前组(220例)和绝经后组(220例)。测定两组血清E2、FSH水平及其腰椎、髋部、股骨颈BMD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绝经后组妇女血清E2与绝经前组比较明显减少,而血清FSH与绝经前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组妇女腰椎、髋部、股骨颈BMD值与绝经前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低骨量组和绝经后低骨量组血清E2水平均较正常骨量组明显减少,而血清FSH水平均较正常骨量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水平与腰椎BMD、髋部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FSH水平与腰椎BMD、髋部BMD、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BMD明显减少,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骨代谢,应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补充疗法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2月-2015年10月连续性收集围绝经期妇女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咀嚼片1片/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雌激素片2 mg/d治疗,比较两组1年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1年后,观察组腰椎平均骨密度明显增加(t=3. 428,P=0. 001),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t=2. 117,P=0. 036)。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C)显著性下降(t=2. 686,P=0. 008);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前肽(PINP)显著性上升(t=4. 394,P=0. 000); 25-羟基维生素D [25 (OH) D]水平亦显著性增高(t=2. 221,P=0. 028);但两组治疗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可有效降低围绝经期妇女骨丢失,且不增加患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骨质疏松与血清维生素D及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该院接诊的80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41~50岁组和51~60岁组。两组均行血清维生素D、雌激素水平、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并分析血清维生素D、雌激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及BMD的相关性。结果 41~50岁组的维生素D2、维生素D3及总维生素D水平均显著高于51~60岁组(均P0. 05)。41~50岁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_2)水平显著高于51~60岁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显著低于51~60岁组(均P0. 05)。41~50岁组患者的Ⅰ型羧基末端肽(CTX)、Ⅰ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INP)、氨基酸中段骨钙素(NMID)水平均显著低于51~60岁组,BMD水平显著高于51~60岁组(均P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维生素D与CTX、PINP、NMID均呈负相关关系,与BMD呈正相关关系(均P0. 05);血清E_2与CTX、PINP、NMID均呈负相关关系,与BMD呈正相关关系(均P0. 05);血清FSH与CTX、PINP、NMID均呈正相关关系,与BMD呈负相关关系(均P0. 05)。结论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雌激素水平下降有着密切联系,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BMD降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促进骨质吸收,降低BMD,从而增加骨质疏松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降钙素对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医的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12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降钙素、钙尔奇D3片及骨化三醇胶丸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以此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腰椎L2-4、FN及Ward三角区BMD动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腰椎L2-4、FN及Ward三角区BMD动态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AKP、OC、TP1NP以及PTH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AKP、OC、TP1NP以及PTH的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 8%低于对照组的15.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与降钙素联合治疗绝经期OP女性患者能有效对其骨吸收进行抑制,对骨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雌激素补充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15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1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谷维素片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雌激素补充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雌激素指标[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_2)、黄体生成素(LH)]水平,Kupperman评分、子宫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脊椎、股骨颈骨密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FSH、L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E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的Kupperma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脊椎、股骨颈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雌激素补充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内分泌紊乱、改善激素水平变化及卵巢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女性围绝经期性激素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以便早期作出诊断 ,并寻找围绝经期妇女身心保健的有效对策。方法 :1 68例围绝经期妇女分为月经不规则组、月经规则组和绝经组 3组 ,并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 ,采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技术 (IEMA)分别测定其血清中 6项性激素 (FSH、 LH、 PRL、 P、 T、 E2 )。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围绝经期妇女各组与对照组性激素结果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各组围绝经期妇女血清 FS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1 ) ,LH在月经不规则组与绝经组中均显著增高 (P<0 .0 1 ) ,在围绝经期各组中 FSH/ LH比值均大于 1 .0 ,E2和 P在围绝经期各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中绝经组降低显著 (P<0 .0 1 ) ,各组围绝经期妇女 PRL和 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结论 :并非所有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水平都低 ,因而对围绝经期妇女应测定血清中性激素水平 ,以指导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盐酸帕罗西汀联合利维爱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选取甘肃省妇幼保健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92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联合利维爱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AMD评分、血清雌二醇(E_2)及5-羟色胺(5-HT)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E_2、5-H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E_2、5-H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盐酸帕罗西汀联合利维爱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提高血清E_2、5-HT水平,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不同生殖衰老状态女性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2014年3~5月对杭州市拱墅区927名40~60岁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其月经史及其他临床资料,根据STRAW+10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生育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3组。检测其FPG、FINS、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_2)水平,研究不同生殖衰老状态女性FPG受损、糖尿病的发生情况,FPG、FINS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差异及与年龄、FSH、E_2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927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1. 02±5. 55)岁,其中生育期291名(31. 4%),围绝经期185名(20. 0%),绝经后期451名(48. 6%)。生育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女性FPG水平分别为(5. 01±0. 58)mmol/L、(4. 91±0. 59) mmol/L、(5. 11±0. 88)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FPG在围绝经期显著低于生育期,FINS在绝经后期显著高于生育期,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在绝经后期显著高于生育期,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均显著大于生育期(P均0. 05)。根据FPG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糖尿病患者26人,FPG受损38人,血糖正常863人,绝经后期女性中FPG受损及糖尿病的比例较生育期及围绝经期升高(P 0. 05)。其中糖尿病患者年龄及FSH水平较其他两组人群显著偏高,E_2水平偏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与HOMA-IR呈正相关(P0. 05),FSH与HOMA-B呈正相关(P 0. 05),E_2与FPG、HOMA-IR、HOMA-B均呈负相关,BMI与HOMA-IR、HOMA-B呈正相关。结论相比生育期,绝经后期女性FPG水平无明显变化,FINS以及胰岛素抵抗水平上升,血糖异常的发生率升高,FSH、E_2可能与绝经后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医院体检的227例围绝经期妇女分为绝经前期组143例和绝经后期组84例,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雌激素水平及骨代谢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绝经前期组受试者血清FSH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后期组,E2水平显著高于绝经后期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1,25-羟维生素D3、PTH、血钙及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期组受试者骨钙素、P1NP、β-CTx、ABAP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后期组,骨密度BMD显著高于绝经后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ra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SH与骨钙素、P1NP、β-CTx、ABAP呈显著正相关(P0.05),E2与骨钙素、P1NP、β-CTx、ABAP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机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可激活破骨信号通路,增强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组织的吸收,最终引起骨密度的降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更年期妇女血清雌二醇(E_2)与胰岛素抵抗和卵巢功能衰退的关联。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5-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更年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E_2水平分组,将血清E_2水平80 pmol/L的受试者33例纳入低E_2组,将血清E_2水平≥80 pmol/L的受试者47例纳入高E_2组。比较两组卵巢功能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以及更年期症状。结果低E_2组受试者E_2水平明显低于高E_2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明显高于高E_2组、黄体生成素(LH)水平明显高于高E_2组(P0. 05)。低E_2组受试者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高E_2组受试者(5. 28±0. 63 vs.4. 02±0. 55,P0. 05)。两组受试者体重、BMI指数、绝经年龄及绝经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低E_2组受试者潮热出汗、失眠、容易疲乏、暴躁易怒、胸闷心悸、性欲减退、外阴不适评分以及更年期症状总评分均明显高于高E_2组(P0. 05)。低E_2组受试者MAO活性明显高于高E_2组(39. 68±6. 17 vs. 28. 42±3. 85,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更年期妇女血清E_2表达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FSH与LH水平及MAO活性相关(P0. 05),与BMI指数、绝经年龄、绝经时间及体重无显著相关性(P0. 05)。结论更年期妇女血清E_2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卵巢功能衰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绍兴第二医院门诊确诊的围绝经期妇女160例,其中骨质疏松者75例为骨质疏松组,未出现骨质疏松者85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全身数字化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妇女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妇女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采用Pearson法分析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妇女血清铁蛋白、OC和PIN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腰椎(L1~L4)和股骨颈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P表达与对照组妇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与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r=-0.435、-0.512,P0.05),与OC和PIN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3、0.584,P0.05),与B-ALP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301,P 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密切相关,提示血清铁蛋白可作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MPS)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1-10月接诊的112例MPS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精神心理等对症治疗,口服谷维素以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以芬吗通治疗,两组均治疗84 d,检查两组治疗前后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孕酮(P)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通过Kupperman评价围绝经期症状,患者抑郁评分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并将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各项激素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SH、LH水平低于对照组,E2、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SDS评分、围绝经期各项指标Kupper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围绝经期各项指标Kupperman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MPS患者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患者体内各激素指标水平,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与围绝经期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苗勒管激素(AMH)在女性卵巢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早衰(POF)患者以及健康体检女性各50例分别作为PCOS组、POF组以及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_2)、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和AMH水平,并分析AMH与E_2、FSH、LH的相关性。结果 3组女性血清E_2、FSH、LH以及AM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PCOS组患者血清AMH、E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OF组,且对照组明显高于PO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FSH、L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POF组,且对照组明显低于PO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MH与LH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 01),与E_2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 01),与FSH之间无相关性(P0. 05)。结论 AMH与女性卵巢功能具有密切的关系,它可以敏感的预测卵巢功能变化,临床上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独立或联合指标对卵巢功能进行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女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鄂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2片/d,早晨及中午各1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肝解郁胶囊口服,2粒/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抑郁自测量表(SDS)及围绝经症状评分(Greene)评价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 (MKP-1)和睾酮(T)含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5%)高于对照组(41. 67%),且观察组Greene评分和SDS评分减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HAMD、SDS及Bcek评分及血清T、FSH和LH含量降低,血清E_2和MKP-1含量增加(P0. 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可通过改善外周血激素水平,抑制T表达起到改善抑郁、焦虑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变化及对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围绝经期的女性,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变化的患者共106例,其中骨密度组和骨代谢组各为53例,另选择同期的围绝经期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均正常者53例,设为对照组,骨代谢和骨密度组均进行外周血骨代谢检查,骨密度检查,比较3组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及骨折发生率。结果 3组之间的25-羟维生素D、β-胶原特殊序列、甲状旁腺素、钙及磷,数据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的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及Words三角3处骨密度值,均高于骨密度组(P0. 05);对照组的抗骨折能力(FS)及下肢最大肌力(MS),均高于骨密度组(P0. 05);密度组、骨代谢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值与25-羟维生素D的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对照组、骨密度组及骨代谢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骨折风险由高到低的排序为骨代谢组、骨密度、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围绝经期的女性骨代谢转换率较高,骨代谢加快,骨量减少,应当适量的及补充维生素D,防止骨折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女性雌激素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采用抽样便利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围绝经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女性86例为观察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32例、稳定期54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检查的围绝经期健康女性9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雌激素[血清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对照组女性E_2水平高于观察组,FSH、LH、TNF-α及IL-6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E_2水平高于急性期,FSH、LH、TNF-α及IL-6水平低于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_2与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P0.05),FSH、LH与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雌激素是围绝经期女性的保护性因素,其水平与炎症细胞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围绝经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作用,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芬吗通和雌三醇软膏分别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0月-2017年10就诊于妇科门诊,围绝经期妇女伴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20例。将随机分为A、B、C 3组,各组40例,A组患者仅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患者接受口服芬吗通+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C组患者接受雌三醇软膏+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比3组患者临床疗效、压力性尿失禁频率、压力性尿失禁评分及血雌二醇(E_2)和卵泡生成激素(FSH)的变化情况。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其中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B组明显高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 863,χ~2=21. 683,χ~2=26. 841,均P0. 001);(2)3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评分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P0. 05);与A、B组比较,C组治疗3、6个月时压力性尿失禁评分明显较低(t=5. 934,t=6. 183,均P0. 001); A、B两组比较B组压力性尿失禁评分明显低于A组(t=6. 517,P0. 001);(3)3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频率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P0. 05); C组治疗3、6个月时压力性尿失禁频率明显低于A、B组(t=5. 934,t=6. 183,均P0. 001); A、B两组比较,B组压力性尿失禁频率明显低于A组(t=6. 517,P0. 001);(4)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_2水平明显升高,FSH水平明显降低(P0. 05);其中B、C组治疗后血E_2水平明显高于A组(t=5. 962,t=6. 453,均P0. 001),FSH水平明显低于A组(t=6. 582,t=5. 837,均P0. 001),C组治疗后FSH水平明显低于B组(t=5. 862,P0. 001),但B、C组治疗后血清E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183,P=0. 381)。结论雌三醇软膏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