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错(牙合)与正常(牙合)之间的髁突运动轨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讨论正常(牙合)者与错(牙合)者在下颌极限运动时、咀嚼运动及磨牙时,髁突在矢状向与水平向移动的运动轨迹.方法正常(牙合)22人,Angle分类的AngleⅡ1错(牙合)22人、AngleⅡ2错(牙合)19人,An-gleⅢ错(牙合)21人,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仪(CAD1AX)记录开闭口运动、前伸运动、左右侧方运动、咀嚼以及磨牙时髁突的运动轨迹,测量髁突矢状方向最大移动量,侧方(水平)最大移动量,最大旋转量.结果1)AngleⅡ1组,前伸后退运动时矢状向最大移动量明显大于正常(牙合)组.2)AngleⅡ2组前伸运动时的侧方移动量显著增大.3)AngleⅡ1组左侧方运动时,平衡侧髁突的侧方移动量显著增加.4)AngleⅡ2组,左侧方移动平衡侧髁突的侧方移动量明显增加.5)AngleⅡ2组咀嚼时,磨牙时髁突侧方移动量增加.6)AngleⅢ组前伸运动时矢状向最大,移动量显著减小.结论AngleⅡ2病人组在极限运动与功能运动时,侧方运动量显著增加.揭示AngleⅡ2组的颞颌关节韧带松弛比例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氏Ⅱ^2错(牙合)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分析关节弹响与髁突运动的相互影响。方法选取安氏Ⅱ^2错(牙合)19例,伴关节弹响的安氏Ⅱ^2错(牙合)18例,个别正常矜20例;应用髁突运动轴图描计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Ⅲ型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运动轨迹。结果安氏Ⅱ^2错(牙合)开闭口轨迹矢状位移减小,垂直位移增大;前伸后退轨迹垂直向位移增大。伴关节弹响者开闭口轨迹垂直向位移和髁突最大空间位移均增大;侧方运动轨迹非工作侧髁突空间位移增大。髁突位移5mm时的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个别正常骆(P〈0.05)。结论安氏Ⅱ^2错(牙合)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与前牙内倾性深覆矜有关,关节弹响可影响髁突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Activator功能矫治对髁突、关节盘的位置及盘髁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20个AngleⅡ1错[牙合]患者,在斜矢状位闭口MRI影像上测量Activator功能矫治前后髁突和关节盘位置的改变。结果在无症状AngleⅡ1错[牙合]中有40%出现关节盘前移位,功能矫治前后其髁突和关节盘位置没有明显改变。结论Activator治疗不会改变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不会引起正常位置的关节盘前移位,也不会使已经存在的盘前移位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Forsus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矢状运动时髁突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10例安氏Ⅰ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记仪,对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及对照组下颌矢状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进行检查和记录,对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比对照组均偏大(P<0.01),而实验组矫治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短期使用Forsus矫治器对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轨迹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AngleⅡ1错(牙合)病例单颌拔牙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及对面部侧貌的影响.方法对10例AngleⅡ1错(牙合)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AngleⅡ1错(牙合)病例矫治后组织改变主要表现为上切牙突度,上唇突度,U1-SN角减小,U1-L1角、鼻唇角增大,上唇厚度增加.结论AngleⅡ1错(牙合)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主要是利用拔牙间隙减小上前牙唇倾度来改善面部侧貌,对面部骨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景片和锥形束CT(CBCT)对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骨质改变检测的准确性,为临床合理运用X线片进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60例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根据临床检查分为有症状组(A组)和无症状组(B组),分别对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全景片和CBCT检查,对髁突骨质改变进行检测,并对二者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BCT对髁突骨质改变的诊断一致性较高,全景片一致性诊断存在一定差异;以CBCT对髁突骨质改变的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该两组与CBCT检测结果比较,A组全景片正确诊断率为66.7%,B组全景片正确诊断率为85.7%。结论全景片在筛选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TMD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其灵敏度低于CBCT。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erbst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情况。方法:18例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治疗前后摄双侧颞下颌关节磁共振(MRI)片,在MRI片上测量髁状突表面软骨增生的量,并用Kurita法分析治疗前后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之间位置关系的改变情况。结果:①髁状突后上方表面软骨有明显增生迹象:增生量最大1.3mm ,最小0 .6mm ,平均0 .93mm。②髁状突与关节窝,关节盘与关节窝位置关系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髁状突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Herbst矫治器可刺激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产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0.
传统Angle错(牙合)分类法基于临床描述,将Angle Ⅱ类 2 分类错(牙合)鉴定义为磨牙和尖牙远中关系,且上颌切牙舌向倾斜,而是否存在特定的骨骼型仍有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①根据传统Angle分类法选择病例,描述 Angle Ⅱ类 2 分类错(牙合)骨骼和牙齿的X线头影测量特征。②相似的年龄分布,比较 Angle Ⅱ类 2 分类与 Angle Ⅱ类 1 分类和AngleⅠ类错(牙合)畸形。③如果可能,界定相对AngleⅠ和 Angle Ⅱ类 1 分类错(牙合)的 Angle Ⅱ类 2 分类矢状和垂直向位置。 材料和方法 选择Angled Ⅱ类 2 分类错(牙合)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12.7±1.6)岁。AngleⅠ类和Angle Ⅱ类 1 分类为对照组,其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CVM分期颞下颌关节(TMJ)的生长发育差异.方法 分别对60名恒牙早期均角安氏Ⅲ类患者和60名恒牙早期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按颈椎CVM分期进行分组,使用Invivo5软件对影像重建并进行数据测量.通过SPSS22.0软件采用LSD法分析比较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与高峰期的髁突生长发育差异.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相比正常(牙合)组中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安氏Ⅲ类错(牙合)组CS3-CS4期与CS1-CS2期生长变化差值显示髁突上间隙、前间隙减小量、后间隙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髁突前后径减小量、髁突高度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窝深度、关节后斜面角减小量、关节窝前后径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生长发育高峰期相对于高峰前期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且在关节凹中的位置更靠前上.髁突垂直向发育过度,更为细长,关节凹浅而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Frankel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过程中,髁突和下颌位置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经Frankel矫治器治疗成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30例,男女各15例,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重叠分析.结果①前颅底结构重叠显示治疗后患者的髁突点、下颌角点和颏前点发生明显的下移,同时男性患者颏前点发生明显的前移.②下颌结构重叠显示治疗后患者的髁突点发生明显的上移和后移(移位比约为2:1),下颌角点相对颏部发生后移.结论Frankel矫治器能刺激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髁突的生长,有利于下颌水平向的改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患者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20例和对照组(安氏Ⅰ类)20人,记录患者组功能矫治前后及对照组开闭口运动时髁突运动状况,对结果进行秩和检验。结果:①相比对照组,患者组矫治前髁突轨迹明显垂直化,髁突垂直向位移[左侧为2.21(1.01)mm,右侧为1.12(1.02)mm]及倾斜度[左侧为12.89(9.12)°,右侧为12.12(8.89)°]偏大(P〈0.05);②矫治后髁突轨迹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及倾斜度接近正常(P〉0.05)。结论:多数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有较稳定且可重复的特征;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orsus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矢状运动时髁突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10例安氏Ⅰ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记仪,对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及对照组下颌矢状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进行检查和记录,对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比对照组均偏大(P〈0.01),而实验组矫治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期使用Forsus矫治器对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轨迹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及相应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选取青少年安氏Ⅱ1及直面型个别正常(牙合)各1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 compact 2 )记录分析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且应用改良颞下颌关节闭口薛氏位X线片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结果:下颌功能运动时,安氏Ⅱ1错(牙合)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AngleⅡ1错牙合病例单颌拔牙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及对面部侧貌的影响。方法:对10例AngleⅡ1错牙合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AngleⅡ1错牙合病例矫治后组织改变主要表现为上切牙突度,上唇突度,U1-SN角减小,U1-L1角、鼻唇角增大,上唇厚度增加。结论:AngleⅡ1错牙合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主要是利用拔牙间隙减小上前牙唇倾度来改善面部侧貌,对面部骨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Invivo5软件研究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在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性结构及其髁状突相对关节窝位置的变化,了解Twin-block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7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于Twin-block矫治前后拍摄CBCT,利用Invivo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进行各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双侧髁突前后径及髁突高度均增加,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关于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测量项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关节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能刺激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髁突的改建,使其髁突前后径及高度增加,但对其关节窝的改建及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的髁突轨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在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的运动轨迹特征及其与正常(牙合)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26例为实验组,个别正常(牙合)26例为对照组,应用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选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轨迹不流畅变异大,两侧运动轨迹不对称.非锁(牙合)侧髁突的矢状位移、垂直位移以及空间最大位移大于锁(牙合)侧和对照组,水平位移小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锁(牙合)侧髁突的矢状倾斜度大于锁(牙合)侧和对照组,水平倾斜度小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两侧髁突运动轨迹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电子计算机对17例安氏Ⅱ类错(牙合),21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颞颌关节间隙面积进行计算,以确定牙尖交错位(ICP)时髁突的位置。其结果为Ⅱ类错(牙合)的髁突大多居中位。Ⅱ类错(牙合)大多居前位。应用下颌运动描记仪(MKG)对其中各16例错(牙合)进行检查,其结果为Ⅱ类错(牙合)大多有 ICP 后移位,Ⅲ类错(牙合)大多有 ICP 前移位。此结果供临床医生在诊断与治疗错(牙合)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