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儿童伤寒56例临床分析及并发症相关因素研究
摘    要:目的了解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患儿56例临床资料,总结近10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模式表现。另回顾1993—2008年笔者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儿童(138例)并发症及相关资料,了解儿童伤寒并发症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儿童伤寒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12.0±8.3)d。74.1%(23/31)的腹泻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细菌培养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血培养63.8%、骨髓培养41.7%、粪便培养39.0%,且不同病程时期各培养阳性率不同。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8.8%。伤寒患儿有73.8%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其中40.5%嗜酸性粒细胞数消失。伤寒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在婴幼儿(≤3岁)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培养阳性病例中有12.2%呈现多重耐药(MDR),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较1993—2008年无明显变化,仍普遍敏感。伤寒患儿有78.9%(71.7%~86.1%)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减少和患儿年龄有关。同时,血小板情况、发病年龄对并发症系统个数也有提示作用。结论儿童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且易误诊,但仍以发热及腹泻为主要表现,且腹泻大多数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培养阳性率以血培养最高,对于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仍有补充、提示的作用。近20年来,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头孢三代及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仍普遍敏感。儿童伤寒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小板降低及年龄越大的患儿更易发生并发症,同时也更易发生多个并发症。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