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
引用本文:郑勇,马宏生,吕坚,倪四道,李迎春,韦生吉.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J].中国科学D辑,2009,39(4):413-426.
作者姓名:郑勇  马宏生  吕坚  倪四道  李迎春  韦生吉
作者单位:①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 430077; ②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1; ③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北京 100036; ④ 江西省地震局, 南昌 330039; 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合肥 230026; ⑥ 江苏省地震局, 南京 210014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编号: KZCX3-SW-1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604004)、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编号: KZCX2-YW-116-1)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编号: 2006BAC01B02-01-02)资助
摘    要: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发生了数十个M〉5,数百个M〉4以及更多的M〉3的余震,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通过利用P波到时数据对M〉3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发现余震分布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绝大部分的余震都分布在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向上,但在汶川地震的震中附近有一个北西向的余震分布区.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裁剪-粘贴”法,获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Ms≥5.6).从震源机制解来看,尽管多数较强余震显示出逆冲的性质,但在断裂带的北部余震仍有一部分显示出明显的走滑性质.震源机制解显示北川一映秀断裂(BYF)的南部发生的余震主要为逆冲型地震,和主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在BYF断层的北部余震同样以逆冲状态为主,这和主震在该区域的破裂性质有很大差异.在青川.平武断裂附近,震源机制以右旋走滑为主,且震源深度比较深(~18km).由此猜测主震在北部可能发生在北川断裂和青川断裂两个断裂上,而不是只发生在中央断层上.这种复杂的余震机制显示出龙门山断裂带断层系统的复杂性.

关 键 词: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汶川地震  裁剪-粘贴
收稿时间:2008-10-08
修稿时间:2009-02-12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