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核质互作杂交种农艺性状和籽粒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 |
作者姓名: | 李燕红 高世庆 任扬 张俊杰 都晶晶 高聪 王军卫 马守才 宋瑜龙 张改生 牛娜 |
| |
作者单位: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2018YFD0100904);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2019NY-003);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后补助项目(2018SZS-22);陕西省博士后基金项目(2016BSHED11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20);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NF-048) |
| |
摘 要: | 为探究核质互作杂交种不同性状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杂种优势,用8种小麦同核异质、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分别与恢复系R5174、R2726组配获得16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及亲本的11个农艺性状和6个籽粒物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杂种优势、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F1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00%~32.72%,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籽粒性状;(2)不同性状间杂种优势差异显著,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分别为0.22%~12.50%和-13.51%~3.61%,其中正中亲优势组合最低比例为50%,正超亲优势组合最高比例可达81.25%;(3)粒形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4)从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F1代综合得分看, P型和Y型细胞质背景下的AK58不育系与R2726的杂交组合F1表现最好;(5)通过聚类分析可将F1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二大类包含除AS细胞质背景的AK58异质不育系与恢复系R2726组配的杂交组合,其共同的特征是籽粒表面积大、千粒重高及旗叶性状较好,表型性状的综合表现优于第Ⅰ类群,说明杂交种的性状受恢复系和不育系核背景影响较大。
|
关 键 词: | 小麦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农艺性状 籽粒性状 杂种优势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麦类作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麦类作物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