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利多卡因不同平面硬膜外阻滞对老年患者异丙酚全麻诱导时的影响
引用本文:钱江,项燕.利多卡因不同平面硬膜外阻滞对老年患者异丙酚全麻诱导时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2):258-260.
作者姓名:钱江  项燕
作者单位:1. 杭州市三墩镇浙江医院分院麻醉科,杭州,310030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    要:目的评价不同平面硬膜外用利多卡因后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患者分为硬膜外胃组(GG组)、肠组(GI组)、生理盐水对照组(GSI组),每组各20例,各组在全麻诱导前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ECG)、有创血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脑电图(BIS)等。其中GG组在T9-10间隙,G1、GSI组均在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GG组、GI组硬膜外注入1.5%利多卡因试验量3ml,间隔3min再追加12ml,GSI组注人生理盐水15ml。测定感觉阻滞平面范围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后行丙泊酚TCI。设定丙泊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ct)为4μg/ml。记录各组在硬膜外加药前、硬膜外加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时、插管后1min(设为T1-T5)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血压和BIS值,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及单位体重的用量;同时记录各组患者意识消失所需时间。结果三组患者意识消失时BIS值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消失所需时间GG组最短。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及单位体重异丙酚的用量在L-L时间点时,GG组最低,GSI组最高(P〈0.05)。在时间点T2-T5,GG组HR和MAP与GSI和G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平面硬膜外用利多卡因后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异丙酚靶控输注时,可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缩短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减轻插管反应,降低异丙酚可能引起的副作用,而且硬膜外阻滞平面越高,其影响作用越明显。

关 键 词:利多卡因/投药和剂量  麻醉,硬膜外  二异丙酚/投药和剂量  麻醉,全身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