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比较
引用本文:贺文凤,石庆之,华建媛,李剑,李洁,吴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24):4678-4681.
作者姓名:贺文凤  石庆之  华建媛  李剑  李洁  吴琼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南昌市,330006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
摘    要:目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及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带血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正常骨髓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提供,均附有捐赠同意书。外周血9份,取自正常自愿者。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骨髓和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脐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1×10-3mol/L氢化可的松的IMDM培养液,7d后换液,去除悬浮细胞,以后每3~4d换液1次,待细胞90%融合后,胰蛋白酶 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10mg/L植物血凝素的IMDM液,培养3d后收集细胞用于实验。③实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取第3代的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以脂肪染色液鉴定其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情况。将不同细胞浓度的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到植物血凝素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比较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率CD29为85.18%,CD166为72.52%,CD54为33.70%,CD45为6.70%,CD13为1.51%,CD34为0.23%。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 T细胞为60%~70%,CD20 B细胞为3.5%~4.5%。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3周,可见呈桔黄色的脂肪细胞。②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淋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为1∶1,1∶0.5,1∶0.1,1∶0.05,1∶0.02,1∶0.01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9.5±4.8)%,(58.4±6.0)%,(38.1±4.0)%,(31.4±3.2)%,(24.3±3.2)%,(12.6±6.7)%,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2.4±8.4)%,(65.1±9.7)%,(34.7±4.5)%,(13.0±6.4)%,(-10.7±12.6)%,(-43.9±9.4)%。后3种细胞浓度比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7.72,8.14,14.68,P均<0.05)。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样,也具有抑制植物血凝素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抑制效果与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有关。低浓度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关 键 词:骨髓  脐血  免疫抑制  间充质干细胞
文章编号:1673-8225(2007)24-04678-04
修稿时间:2006-12-272007-04-25

Inhibitory effect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vers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He WF,Shi QZ,Hua JY,Li J,Li J,Wu Q.Inhibitory effect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vers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2007,11(24):4678-4681.
Authors:He WF  Shi QZ  Hua JY  Li J  Li J  Wu Q
Affiliation: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Medical Molecule Key Laboratory, Nanchang 330006,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