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CT分型诊断与临床分析
引用本文:傅晓彬,张繁,伏文皓,黄洲,肖煦阳,关键.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CT分型诊断与临床分析[J].放射学实践,2020(2):197-202.
作者姓名:傅晓彬  张繁  伏文皓  黄洲  肖煦阳  关键
作者单位:528100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傅晓彬、黄洲);510080广东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张繁、伏文皓、肖煦阳、关键)
摘    要:【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CT分型与临床意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2018年3-8月行全腹部CT平扫和增强检查的成人病例进行连续性筛检。按设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由两位高年资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判定是否存在中肠旋转不良并分型。结果:共筛查全腹部CT平扫和增强检查的成人病例8778例,排除902例,最终以7876例为基数共检出符合诊断标准的中肠旋转不良80例(1.0%),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2~86岁。80例中,经典型7例(7/80,占8.8%),CT表现为十二指肠空肠结合部(DJJ)位于胃幽门水平线以下、正中线右侧,大多数合并回盲部异位(6/7,占85.7%);可出现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换位(3/7,占42.9%);1例为多脾综合征。非典型73例(73/80,占91.2%),CT表现为DJJ位于胃幽门水平线以下、正中线左侧,且空肠位于右腹;少部分出现回盲部异位(15/73,占20.5%)、SMA与SMV换位(1/73,占1.4%);以消化道症状就诊的22例患者中,10例(10/22,占45.5%)CT检查未发现其他肠道以及腹部血管、脏器的器质性病变。3例右腹部小肠肿瘤因判断出中肠旋转不良而准确定位为空肠肿瘤。CT冠状面重组图可清晰显示空肠和回盲部的位置;横轴面增强图像有利于观察SMA与SMV位置关系。结论:CT可准确诊断成人中肠旋转不良并进行分型。

关 键 词:中肠旋转不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十二指肠空肠结合部    Treitz韧带    肠系膜上血管
点击此处可从《放射学实践》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放射学实践》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