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代谢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热毒宁注射液与青霉素注射液联用致类过敏反应的潜在致敏原及作用机制
引用本文:陈毓龙,翟优,王晓艳,李伟霞,张辉,吴娅丽,杨柳青,陈小菲,张书琦,牛璐,冯科冉,李琨,唐进法,张明亮.基于代谢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热毒宁注射液与青霉素注射液联用致类过敏反应的潜在致敏原及作用机制[J].药学学报,2024(2):382-394.
作者姓名:陈毓龙  翟优  王晓艳  李伟霞  张辉  吴娅丽  杨柳青  陈小菲  张书琦  牛璐  冯科冉  李琨  唐进法  张明亮
作者单位:1. 河南中医药大学;2. 河南省中药临床应用,评价与转化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临床药学中医药重点实验室;3. 河南省中药安全评价与风险防控工程研究中心,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课题(202102310185);;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3IRTSTHN026);
摘    要:本研究基于代谢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的策略分析热毒宁注射液与青霉素注射液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pseudo-allergic reactions, PARs)的潜在致敏原及作用机制。所有动物实验操作和福利均遵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实验动物伦理与动物福利委员会要求(批号:YFYDW2020002)。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软件在热毒宁与青霉素混合注射液中共鉴定得到21种化合物。进一步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其10种与类过敏原受体MrgprX2激动剂位点具有强烈结合活性的潜在致敏原。采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花生四烯酸、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前列腺素类以及白三烯类等34个内源性代谢物为热毒宁注射液与青霉素注射液联用引发PARs的差异代谢物。通过对“潜在致敏原-靶标-差异代谢物”交互网络分析获得二者联用时药液中的绿原酸类(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等)以及β-内酰胺类致敏原可能主要通过调控PLD1、PLA2G12A和CYP1A1这三种上游信号靶标,主要激活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使肥大细胞的脱颗粒,释放下游的内源性炎性介质,继而诱发...

关 键 词:中西药联用  类过敏反应  热毒宁注射液  注射用青霉素钠  代谢组学  生物信息学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