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演化 |
| |
作者姓名: | 李佳思 付磊 张金龙 陈静 牛斌 张顺存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兰州 730000;2. 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4.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石西油田作业区,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北京 10010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富火山岩岩屑砂砾岩储层中沸石类自生矿物的形成条件和溶蚀机理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编号:41872145)和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专项(编号:1309RTSA041)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储层埋藏深,物性差,以次生孔隙为主,成岩作用是影响中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最主要因素。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微观研究表明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储层碎屑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次生孔隙发育,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8.15%和7.85%,其中次生孔隙分别占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总孔隙的77.18%和80.90%,孔隙增生量平均值分别为6.49%和4.74%。研究区碎屑岩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B期,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为主,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约为24.5%,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约为6.14%,溶蚀作用以长石和岩屑颗粒的溶蚀为主,其产生的孔隙增生量对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7.62%和55.86%。研究区受大气水溶蚀、断裂带及有机酸溶蚀作用的影响,在纵向上形成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是研究区在低孔低渗条件下寻找相对有利储层的重要区带。
|
关 键 词: | 碎屑岩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演化 中上二叠统 准噶尔盆地 |
收稿时间: | 2019-01-1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岩性油气藏》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岩性油气藏》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