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中铬的环境行为和归趋:以我国中部某修复后场地为例
作者姓名:冯明玉  韦黎华  胡清  王宏  罗培
作者单位:1.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8YFC1801403)~~;
摘    要:为了探讨铬(Cr)在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中的环境行为与归趋,通过浸出环境评价框架(LEAF)浸出评价、形态分级以及微观表征,对我国中部某修复后场地土壤中Cr的含量及形态进行3轮次跟踪监测. 结果表明:①跟踪监测试验发现,该修复后场地土壤中总Cr含量下降了18.92%. 在芥菜植株中Cr分布存在差异,其中,芥菜叶中Cr含量高达1.62 mg/kg (以干质量计),芥菜茎中Cr含量为0.69~0.77 mg/kg (以干质量计). 芥菜植株吸收Cr的能力为0.44~3.10 mg/m2,对土壤中总Cr减量化的贡献率最高仅为0.05%;另外,新鲜芥菜植株中Cr含量为0.12~0.69 mg/kg,超过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限值(0.5 mg/kg),一旦食用该场地中的芥菜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增加了Cr在修复后场地中风险暴露的途径. ②土壤微观表征试验表明,修复后场地土壤中Cr主要以Cr2O3形式存在,土壤中的MnxOy能起到氧化Cr的作用. 在LEAF试验中,固化/稳定化的Cr被活化溶出;而BCR分析发现,Cr的可还原态占比随修复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由1.13%增至4.02%. ③土壤中Mn、Fe及植物等环境因子均会参与Cr的氧化还原、沉淀与溶解,以及植物吸收与富集等环境行为,并导致已被固化/稳定化的Cr溶解或再氧化成Cr(Ⅵ)而溶出,从而增加Cr的迁移性和毒性,造成环境风险,其中Mn(Ⅳ)是Cr活化的关键因子. 研究显示,修复后场地中Cr的环境行为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尤其是在Mn含量较高的区域更易形成氧化氛围导致Cr的重新活化. 

关 键 词:铬(Cr)   固化/稳定化   修复后场地   环境行为   环境归趋
收稿时间:2021-10-29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