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部地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次及变形特征 |
| |
引用本文: | 杨帆, 胡烨, 罗开平, 李风勋, 潘文蕾, 曹清古, 陆永德. 中国中西部地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次及变形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19, 41(4): 475-481. doi: 10.11781/sysydz201904475 |
| |
作者姓名: | 杨帆 胡烨 罗开平 李风勋 潘文蕾 曹清古 陆永德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石化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江苏 无锡 21412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西部重点碎屑岩层系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方向"(2016ZX05002-006)资助。 |
| |
摘 要: | 中国中西部地区大型盆地都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这些大大小小的构造事件对盆地的形成演化起到了不同的控制作用。晚古生代以来,中西部地区大型盆地的发展可分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北聚南离"过渡构造体制和中生代以来的陆内变格体制,盆地关键变革期总体受控于这2种构造体制,随所处构造位置不同,在变革期次以及变形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总体存在2个关键期:一是海西晚期-印支早期,主要导致盆地完成海陆转变;二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这是中西部地区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时期,也是主要构造主形成期,同时也大多对应着碎屑岩层系的主要成藏期和改造期,其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断裂-褶皱改造和差异抬升掀斜作用。
|
关 键 词: | 构造运动 关键构造变革期 变形特征 中国中西部 |
收稿时间: | 2019-01-03 |
修稿时间: | 2019-04-1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石油实验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石油实验地质》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