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杂交利用过程野生特异基因遗传分析
引用本文:周珊,高轶静,张保青,黄玉新,段维兴,杨翠芳,王泽平,张革民.斑茅割手密复合体杂交利用过程野生特异基因遗传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3):718-727.
作者姓名:周珊  高轶静  张保青  黄玉新  段维兴  杨翠芳  王泽平  张革民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18YFD0201100;2018YFD1000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60415);广西财政项目:甘蔗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桂科AB16380126;桂科AB16380157;桂科AA17202042-1);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GXNSFBA380225);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桂农科2017YM02;桂农科2018JZ16)~~
摘    要:揭示斑茅割手密复合体在杂交利用过程中的斑茅、割手密野生特异基因在各世代的遗传规律,为利用斑割复合体创制甘蔗育种新亲本提供理论依据。利用AFLP-PCR分子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对斑割复合体在杂交利用过程中的斑茅、割手密野生特异基因在各世代的传递动态进行分析,并研究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29对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695个位点,多态性比例为97.89%。斑茅和割手密对斑割复合体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43.96%和56.04%。斑茅特异位点在F1、BC1和BC2 3个世代的平均遗传率分别为8.25%、1.90%和0.63%,割手密特异位点在F1、BC1和BC2 3个世代的平均遗传率分别为16.98%、2.40%和0.21%,特异遗传物质均呈逐代减少趋势。比较不同世代甘蔗栽培种亲本遗传到后代的特异位点比率,F1的GT02-761特异位点比率最高,BC1的GT05-2743特异位点比例平均高达92.75%,BC2的ROC23遗传率最低,为49.09%,FN39遗传率最高,达94.3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割复合体偏向父本遗传,斑割复合体杂交后代偏向甘蔗栽培种遗传,与分子遗传关系分析结果一致。研究表明,经过3代的遗传重组,斑割复合体后代的遗传物质与斑割复合体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研究明确了斑茅、割手密2个亲本在3个世代的遗传贡献规律,为进一步的杂交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关 键 词:斑割复合体  AFLP  野生基因  遗传分析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