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CLM4.0模式对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数值模拟及评估研究
作者姓名:赖欣  文军  岑思弦  宋海清  田辉  史小康  何媛  黄曦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兰州730000;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2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22、41205009,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13,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行业专项 GYHY201006023,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PAEKL-2010-C3
摘    要:本文利用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大气强迫场资料,驱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0,CLM4.0)模拟了中国区域1961~2010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Reanalysis,NCEP)和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AMSR-E)反演的土壤湿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LM4.0模拟结果可以反映出中国区域观测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但东北、江淮和河套三个地区模拟值相对于观测值在各层次均系统性偏大。模拟与NCEP再分析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与AMSR-E的反演值在35°N以北的分布也基本一致;从1961~2010年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各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从西北向东南增加。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东北平原、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为高值区。土壤湿度数值总体上从浅层向深层增加。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除新疆西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外,土壤湿度在35°N以北以减少趋势为主,30°N以南的长江流域、华南及西南地区以增加为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CLM4.0模拟的夏季土壤湿度在不同程度上响应了降水的变化。中国典型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土壤湿度减小,湿润区增加。其中湿润区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最为显著,其次是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关 键 词:CLM4.0模式   土壤湿度   数值模拟   响应
收稿时间:2013-06-14
修稿时间:2014-01-02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