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电子探针微量元素分析的一些思考
作者姓名:李小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    要:电子探针分析具有快速、无损、微区、原位、高精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技术特征,是现代科学发展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结果反映的是物质中原子的个数信息(摩尔含量),而非原子的“ 重量”或“ 质量”,因此判断数据的合法性及准确度的重要依据应该体现在原子比值上,而非简单的总量值是否在100±2 wt% 范围。物质(矿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大都具有标型意义,能够反映出重要的(地质)成因环境,是物质科学重要的研究分析对象。电子探针分析具有的技术特征是进行(原位)测试微量元素的最佳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微量元素的测试往往面临着若干技术上的困难和一些不可回避的缺点,尤其是在采用波谱仪进行定量分析的时候,测量的精度、准确度、可靠性、以及可重复性都需要进行专业的、细致的、全方位的实验条件设置考量,同时进行大量的条件实验来验证。一般来说,除了可以简单地通过增加激发能量(加速电压、束流强度)和延长测量时间来获得较高的检测极限和较低的标准偏差外,还需要注意至少四个方面的内容:(1)波谱仪中分光晶体的选择;(2)元素特征峰峰位重叠的识别与背景值的影响;(3)探测器中PHA 滤波功能的启用;以及(4)标准物质的正确选择和标定。在数据合法性与客观性研判上,面临最小测试样本数量的问题,可以引入统计学中的迭代计算方法来进行评估,对均质样品中某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问题给予比较客观的判断。

关 键 词:电子探针  微量元素  波谱仪  标准物质  迭代计算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高校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高校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