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大弹涂鱼群体遗传结构的 AFLP 分析 |
| |
作者姓名: | 陈维 洪万树 陈仕玺 王琼 张其永 |
| |
作者单位: |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项目,厦门大学校长基金 |
| |
摘 要: | 应用AFLP标记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沿岸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利用6对选择性引物对采自日本、韩国、越南及中国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8个群体的126尾大弹涂鱼进行扩增.在15~500 bp之间得到18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160条,多态性比例为86.02%,每对引物组合扩增片段为25~36条,每对引物组合多态位点检出率为52.0%~96.42%.各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在27.96%~57.53%之间,其中韩国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最高,广东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最低.各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为0.038~0.151,遗传距离较大.各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175~0.459,均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分化(P=o.ooo).基于遗传距离矩阵构建的NJ系统树显示,大弹涂鱼的8个群体被分为了两支,其中日本、韩国及台湾群体聚为岛屿支系,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群体聚为大陆支系.AMOVA分析显示,大部分的变异组分来自于各群体内个体间,且组群间、群体间及群体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85 7,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0.796 4,群体间基因交流弱于其他多数鱼类.
|
关 键 词: | 大弹涂鱼 AFLP 遗传多样性 群体遗传结构 |
修稿时间: | 2014-09-12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