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4篇
政治法律   10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标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用以抽象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或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等。《黄帝内经》首先运用标本范畴分析具有先后发病特点的疾病,提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治疗策略,即在先治本后治标、先治标后治本和标本兼顾之间选择适当方案,形成了中医学最早的治疗策略。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又运用标本范畴分析病因病机演变的先后关系、疾病的正邪关系、脏腑关系和表里关系等,以指导在复杂疾病条件下治疗策略的选择,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标本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认为,由于个体的体质有所不同,个体对于药物的耐受性与治疗的反应性亦有差异。《本草纲目》承袭《黄帝内经》之旨,倡导临证治疗用药考虑先天禀赋、体质强弱,临证用药关注患者体质差异及其对药物的反应性,提出药以治病,中病则止。《本草纲目》体质医学思想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安医家崇尚经典,吴崑是其中杰出代表。除《素问吴注》外,吴崑早年著作《医方考》体现了其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与领悟,一方面,吴崑能够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方药的选择,另一方面,对于《黄帝内经》中出现的证候,吴崑亦依据自己的领悟遣药组方。《医方考》不仅在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将《黄帝内经》理论联系临床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形成一些重要的认知原则。由于受到文化轴心期的先秦“和”文化的影响,《黄帝内经》成为中医“和”思想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医患和合”等诊疗思想,为后世“和”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从顺应自然观、未病先防观、摄养情志观、适当运动观、食饮有节观、起居有常观等6个方面,对养生保健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吃素就已经盛行。古时吃素,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这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有详细记载。但主要原因还是老庄清静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和尚可不可以吃肉,不能一概而论。佛教引入  相似文献   
7.
胡劲松 《现代领导》2010,(11):42-42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就是保养性命,这包括两个方面——养性和养命,即平常说的修身养性。很多疾病都是身心疾病,但是许多人更注重身体的保养,忽略了心灵的保养。中医和西医有许多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注重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无论哪种情绪过激、时间过长都会致病。中医把病因分为三种:  相似文献   
8.
在夏天,白天时间最长,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逐渐强盛。最终达到了顶点。盛极必衰.从立秋开始,就进入下半年了,大自然的阳气开始由盛转衰.黑夜的时间逐渐变长,阴气开始由弱转强。总体来说.下半年属于阴,需要“秋冬养阴”。从阴阳的属性来看,阳是向上、向外、热烈的.而阴就是向下、向内、冷静的。这也是秋冬养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黄帝内经》中,“治未病”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未病先防”我们在本刊上一期已经述及.接下来我们要探讨“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多有阐发,尤以孙思邈贡献显著,他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三个层次,强调“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