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听觉符号转移、网络语言在网络上流行和接受的程度以及网络语言的结构类型来看,网络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有合理的因素.然而,网络语言不符合语言变化的规律,它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网络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看清语言文字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重要社会领域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与研究,提升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马一娜 《科技信息》2012,(11):285-285,267
洪堡特与萨丕尔、沃尔夫等人均对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阐释,但其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进而引发对两种理论框架下翻译领域内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不同解释。根据洪堡特的辩证语言哲学观,人类精神力量的统一性与独特性造就了不同语言间的本质统一和表征的多元性,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潜在于语言的本质层面,而不可译性则存在于其表征层面。相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关注于社会文化影响下言语间的不可调和性及其对思维的独特组构,不可译性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可译性因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3.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无论是对概念的理解,还是在词法、句法、语篇层面的学习,都需要从不同的认知角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去思考。  相似文献   
4.
杜晓磊 《科技信息》2013,(16):173-173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的差异性决定着文化的差异性,可以说原文对于翻译作品来说是一个无穷尽接近但又无法达到的极限目标。尤其是俳句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学形式。民族艺术的唯一性决定了俳句的不可翻译性。调节翻译策略,努力译出与原俳句相近的作品,是俳句翻译本身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王晓燕 《科技资讯》2011,(34):252-252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一直是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中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两个基本观点的概述探讨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论题之一是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问题或发生次序问题。从假说内在论证表述看,萨丕尔或沃尔夫本人并未明确提出语言决定思维;但肯定了语言、思维统一于客观现实世界的体验基础;语言只是影响了经验给予的形式。从外在跨学科视角看,英汉这两种完全在独立文化下进化的语言,都使用“上”、“下”空间概念隐喻表征极其相似的等级、品质、数量程度、时间、状态、感官、限度和介质抽象概念,说明相同认知机制所产生的结果,即思维决定语言,有力否定了语言决定思维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了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观点。文章持不同观点。通过对英汉事件结构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该概念隐喻化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并从产生相似性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  相似文献   
8.
姜静 《科技信息》2011,(36):201-201
1.引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中重要学说之一。它是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出发,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它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萨丕尔—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