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自然科学   8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介绍了乳化油制型煤的工艺过程和制型煤中原料的配比及不同工艺条件对型煤工艺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在小型单管气化反应炉内进行了本题的研究。用粉煤和变换剂制成的型煤进行了水煤气气化反应试验,考察了变换剂种类添加量,气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蒸汽流量对煤气组成的产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a基变换剂可使煤气CO含量ψ降低0.10左右,Ca-Na复合变换剂还可显著提高煤气产率。  相似文献   
5.
谈发展生物质产业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5年初,我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发展生物质产业”一文[1],至今已半年有余,这方面的情况目前又有了许多变化,如:国际原油价格由每桶40多美元飚升到60多美元,美国总统签署了“美国能源法案”,我国能源形势愈趋严峻,以及生物质产业开始在我国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等等。本文拟  相似文献   
6.
采用真空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修饰有ZrO_2的介孔Al_2O_3负载的CoCu双金属介孔纳米复合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实验(BET)和H_2-程序升温还原表征(H_2-TPR),系统考察了催化剂的物相结构、比表面积、孔结构以及H_2还原性能.并将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备低碳醇的反应中,发现此催化剂具备良好的CO加氢活性和低碳醇选择性,这主要是由于催化剂具有高比表面积、适宜的孔分布以及高分散的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内外非木质生物质资源转化合成生物基材料的技术现状,新技术的开发和产品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非木质生物质资源水解转化的方法和技术瓶颈.并对其在非木质生物质中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离子液体反应体系中,催化生物质基木糖脱水制备糠醛.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木糖浓度、含水量、反应体系重复使用次数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用量为2 g、催化剂Al Cl_3·6H_2O用量为0.5 mmol、木糖质量分数为5%、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10 min时,糠醛最高得率可达76.6%;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使用5次,催化活性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糠醛渣与稻壳共热解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糠醛渣和稻壳的共热解的热重分析表明,其主要热解温度区间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并表现出不同的热解机理;共热解不是两种生物质单独热解贡献的简单叠加。通过对5℃/min,20℃/min.50℃/min和80℃/min的升温速率及不同粒径下的失重分析对比表明:升温速率和粒径大小对共热解均有影响,随着升温速率和粒径的增大,糠醛渣热解的初始温度增高,热解向高温侧移动。在热解反应活跃区间建立了与糠醛渣和稻壳共热解特性相适应的分段分级热解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热解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生物质炭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效果,选用花生壳为原料,ZnCl2为改性剂,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得出最优生物质炭的制备条件,并探究了不同单因素对花生壳生物质炭吸附水中Cr(Ⅵ)的效果.结果表明:处理含50 mg/L的Cr(Ⅵ)溶液,花生壳生物质炭的最优制备条件为ZnCl2改性剂浓度4 mol/L,炭烧温度500 ℃,炭烧时间3 h,单因素实验最佳反应条件为pH=2,投加量=50 mg,此时吸附率为93.72%,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吸附.等温吸附实验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属于吸热反应;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方程,吸附过程中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