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自然科学   6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ermillion has been shown to be useful in preserving human bones from 5000 years ago. Remarkably well-preserved human bon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dolmenic burial La Velilla in Osorno (Palencia, Spain), carefully covered by pulverized cinnabar (vermillion) which ensured their preservation even in non-favor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We believe the red powder was deliberately deposited for preservative use because no cinnabar mine is to be found within 160 km, because of the large amount (hundreds of kilograms) used, and because its composition, red mercuric sulphide, is similar to that of preparations used in technical embalming. This finding pushes back the data of the use of mercury ore for preservation by four millennia in South America, and by at least one millennium in the Old World. Chemical and thermal analyses of vermillion in La Velilla have demonstrated its great purity and shown that the cinnabar was pulverized and washed (but not heated), producing a bright red-orange tone.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子活化法对一些不同产地的古瓷样品进行了20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并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测定数据进行了处理。探讨了一个对古瓷样品进行产地判定和真伪辨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断龙乡猛虎洞更新世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的状态与原因,探索湘西地区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方法 观测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剖面的形态结构,以区别食肉类动物群的咬痕与人类打造的印迹.结果 经40件东方剑齿象、中国犀、鹿等残骨化石标本断裂痕迹剖面的观测,发现有部分骨化石断裂剖面圆钝,似啮齿动物的咬痕,但大部分骨化石断端剖面呈锥形切削改造,有的双面削刮呈锐利器型,有的存在明显打击或铲刮的 “印记”,初步认为属早期人类制作骨器的遗迹.结论 结合地理环境和地学结构分析,猛虎洞可能属晚更新世(10~5)万年前旧石器人类穴居的营地或系同生代古脊椎动物的遗址.  相似文献   
4.
植物硅酸体,又称植硅石(phytolith),是指高等植物细胞中发育的硅质颗粒,易鉴定且较易被保存在考古地层和遗物中。许多栽培植物能够产生具属种一级鉴定特征的植物硅酸体。通过考古土壤等样品的硅酸体分析,能够较好地恢复史前农耕面貌与特点。目前,已有一些栽培植物的硅酸体形态得到了较好的研究,当代考古植物学家也有一些成功的研究范例。植物硅酸体分析,将在农业考古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富林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先人生活环境探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广富林遗址的重新发现,取得了新的成果,首次在良渚文化遗存之上发现了来自豫东地区的王油坊类型文化遗存,为环太湖地区的文化变迁等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系统采集了遗址生土层和各文化层的样品,作了孢和分析研究,根据孢粉组合特划,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并对广富林先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农耕等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栽培大豆起源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栽培大豆起源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多学科的协作。而历史学的考证,就是解决栽培大豆起源问题最重要地途径之一。该文从文献学和考古学两上方面研究了探讨和栽培大豆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7.
产业遗产、产业考古学与技术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产业遗产及其利用和保护的历史回顾,对产业考古学的一般概念以及相关术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产业考古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大量查阅古籍文献基础上,对鞍山境内历年来的考古发现成果进行梳理,按时代划分,详细介绍鞍山地区各个时代最具代表的考古成果和遗迹,进而以点带面,以这些考古遗迹为出发点,勾勒出鞍山地区各个时代之风貌世情。旨在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所见四千年前鲁西南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西南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居住、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考古发现表明,四千年前鲁西南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是河湖交错,林木茂密,气候湿热,水网密布,非常适合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从计算机数据库直接绘制三维立体考古学遗址信息分布图的程序设计方法与实验结果。该方法可发展为考古学信息的集成化处理技术,也适用于非考古领域信息的三维图形化处理,藉以提高信息表示的直观性和密集性,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