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采用“脊柱九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与结果 选择 4 0例经 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并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选用突出椎间盘的相应椎体及上下两个节段椎体棘突下和“夹脊穴”为主进针点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有效率为 10 0 %。结论 “脊柱九针疗法”较常规针刺取穴方法具有针对性强 ,针感强 ,疗效明显之特点 ,且取穴简便 ,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将68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进行比较,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并应用杨氏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血浆SOD含量增高,NO和MDA含量减少,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提高LDH患者血浆SOD活性,降低NO和MDA水平,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的损害,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8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夹脊穴针刺,取病变相应脊髓节段夹脊穴:胸背部疼痛取胸4~胸11;腰腹取胸10~腰2;上肢取颈5~胸2;下肢取腰1~腰5;操作方法,稍向内斜刺0.5~1寸,待有麻胀感即停止进针,留针20~30min,1次/d。治疗组34例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局部艾灸,夹脊穴针刺同对照组,留针时,用一段长约1~2cm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温针灸同时配合患处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连续治疗15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5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业 《内蒙古中医药》2021,40(1):101-104
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问卷调查表评分(DHI)、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椎动脉血管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和电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对差异性。方法:将158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78例和电针组8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温针组总有效率91%,电针组总有效率88·8%,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神经根型颈椎病温针组治愈率为33·3%,电针组治愈率为5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差异显著(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温针组治愈率为57·1%,电针组治愈率为30·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根型电针组临床治愈率优于温针组,椎动脉型温针组临床治愈率优于电针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客观评价电针夹脊穴对海洛因依赖者中成瘾程度不同人群的艾森克人格维度的影响。方法:将75例海洛因依赖者,按照成瘾程度轻、中、重分成3组:A组(成瘾程度为"轻")、B组(成瘾程度为"中")和C组(成瘾程度为"重")各25例。3组均电针双侧华佗夹脊穴T5、T6、T7、L2;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治疗前后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中、重3组自身疗效对照提示,P(精神质)、N(神经质)维度分值3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而E(外-内倾)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L(掩饰性)维度分值除"轻度"成瘾组有统计学差异外,"中度"及"重度"成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夹脊穴对海洛因依赖不同人群人格维度中的P(精神质)和N(神经质)分值有影响,说明针刺对海洛因依赖者的病态心理有一定程度的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夹脊穴直刺配合臭氧穴位注射联合阿昔洛韦治疗中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52例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阿昔洛韦每次0.6~0.8 g,4~5次.d-1,服7~10 d;治疗组在上述服用阿昔洛韦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夹脊穴直刺配合臭氧穴位注射治疗,注射臭氧浓度25 mg.L-1,3~4 d治疗1次,治疗4~6次。使用疼痛的VAS评分、控制皮疹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1、7、30与60 d,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d及60 d,对照组和治疗组VAS评分与治疗前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疱时间和结痂时间分别是(3.23±1.12)d和(4.03±0.96)d,低于对照组的(5.36±1.89)d和(5.63±1.5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优良率(76.0%)高于对照组(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夹脊穴直刺配合臭氧穴位注射联合阿昔洛韦治疗中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可以及时控制病情,迅速缓解疼痛,并能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朱俊平  史可测  杨怡  张伟 《西部医学》2011,23(7):1316-131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加温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加温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治疗3个疗程(30次)后,参照《中医病症诊断标准》判定疗效,并根据症状、体征评分观察治疗前后积分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4.00%,总有效率为97.00%,对照组治愈率为64.00%,总有效率为86.00%,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1)。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显示,治疗前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1~2疗程治愈者,其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注射加温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是较优化的针灸组合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此法集针、灸、药、穴为一体,具有疗效好、见效快,安全、简便、价廉的优点,临床实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针刺夹脊穴结合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针刺选穴基础上取颈部夹脊穴(C3-C6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各4穴)和温针灸养老穴。结果:两组患者的面肌痉挛强度和频率均降低(P<0.05)。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0%)>对照组(63.3%),(Z=-2.815,P=0.005<0.01)。结论:针刺夹脊穴结合温针灸与常规针刺均可改善患者面肌痉挛症状,且夹脊穴结合温针灸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将1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78例,2组均采用电针并配合牵引治疗,其中治疗组选取深刺腰部夹脊穴,对照组常规取穴,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含量,采用模糊视觉疼痛量表(VAS)及JOA腰痛评分标准对疼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模糊视觉疼痛(VAS)评分及JOA腰痛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β-内啡肽含量增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深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可提高患者血浆β-内啡肽活性,这可能是电针镇痛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