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81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426篇
医药卫生   1388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389篇
  2013年   524篇
  2012年   685篇
  2011年   744篇
  2010年   748篇
  2009年   771篇
  2008年   794篇
  2007年   743篇
  2006年   757篇
  2005年   777篇
  2004年   777篇
  2003年   891篇
  2002年   708篇
  2001年   576篇
  2000年   454篇
  1999年   339篇
  1998年   353篇
  1997年   267篇
  1996年   243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体外循环是心内直视手术重要的辅助手段,非外科性出血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体外循环造成的血小板功能损伤被认为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体外循环引起血小板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低温、血液与气体接触、生物相容性、剪切力、鱼精蛋白、肝素、麻醉药物的使用、机血回输、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流转时间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七氟烷、丙泊酚对心脏双瓣置换术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东莞康华医院进行风湿性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麻醉用药将患者分成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七氟烷组患者采用1%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分别在术前、主动脉开放后第2、8、24小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术前及主动脉开放后第8、16、72小时监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两组心脏双瓣置换术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肺动脉楔嵌压(PAWP)、总胆红素、AST、AL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间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氘代试剂(CIL)、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左心室做功指数(LVSW)、血尿素氮(BUN)、肌酐(Cr)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七氟烷或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对患者MAP、HR、PAWP、TBIL、AST及ALT的影响相似,但是对SVI、LVSWI、BUN及Cr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异丙酚和异氟醚对非体外循环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搭桥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异丙酚组微量泵输入剂量为4~6mg·kg-·1h-1,异氟醚组吸入浓度为1%~1.5%。检测诱导前、打开心包、旁路血管开放30min,术后2h、24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2组患者旁路血管开放后IL-6浓度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2h达高峰;术后2h异氟醚组高于异丙酚组(P<0.05)。IL-10浓度变化趋势与IL-6相似,旁路血管开放后、术后2h和24h异丙酚组高于异氟醚组(P<0.05)。2组患者TNF-α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异丙酚麻醉促进IL-10的产生,抑制IL-6的产生,控制术中应激反应异丙酚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4.
对13例体外循环病人进行了观察,发现体外循环后TXB2/6-keto-PGF1α显著增高,表明体外循环使血小板受损,而血小板受损是体外循环后失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周敏  高水清 《现代护理》2002,8(11):853-853
含血心脏停搏液是从体外循环氧合器中取血与生理盐水(林格液 )配制后的停跳液混合 ,使血球压积维持在 2 0 %左右 ,钾离子浓度维持在 (2 5~ 30 )mmol/L ,通过高钾去极化使心脏停搏 ,此法灌注后心脏始终红润、柔软 ,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率高 ,术中HCT稳定 ,血液稀释少 ,能较好地维持胶体渗透压 ,升压药用量少 ,比单纯的晶体灌注效果好。1991年以来 ,lichtenstein等报告了许多 4∶1血液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的成功经验 ,为心外科提供了另一种理想的心肌保护法[1] 。含血停搏液除了含有物理溶解的氧外 ,还能通过血红蛋白携…  相似文献   
6.
联合麻醉即连续硬膜外麻醉 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在心血管手术患者中使用较少 ,我院1998年至今在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中使用 15例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15例 ,男 14例 ,女 1例 ,年龄 5 2~ 6 9岁 ,体重 5 5~ 87kg。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4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采用放免法,于不同时段测定体外循环转流期间血浆的环核苷酸cAMP 和cGMP 变化。结果表明,在体外循环期间,cAMP和cGMP 浓度进行性上升,转流结束时达到最高峰,随着自身循环的恢复,cAMP 和cGNP浓度逐渐下降,术后次日恢复到术前水平;而cAMP/cGMP 比值在体外循环期间无明显变化。文中讨论了cAMP 和cGMP 变化的机制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其麻醉方法及术中管理。方法对30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置入Swan-Ganz导管,分别监测术前、诱导、插管、劈胸骨、心包悬吊、暴露LCX、上侧壁钳以及术毕时MAP、HR、CO、CI、SvO2、CVP变化,并与术前基础值相比,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此类患者血流动力学较易发生波动,尤其在暴露回旋支时翻转和按压心脏血流动力学波动最为剧烈。所有患者表现血压降低,CVP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难度较大,需术前精心准备,合理诱导,正确、及时处理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心脏外科医疗水平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心脏手术正朝老龄化方向不断发展,本文对老年心肌在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心肌保护等方面的特点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搭桥术193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齐鲁医院施行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穴CPBCABG雪9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穴OPCABG雪74例,冠状动脉搭桥加瓣膜置换术穴CABG VP雪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死亡6例,死亡率3.1%。体外循环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死亡率为2%,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死亡率为2.7%,冠状动脉搭桥加瓣膜置换术死亡率为10%。短期随访3~6个月,症状消失占93.0%,症状明显减轻占5.4%。结论:患者近期随访效果良好,3组的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穴P>0.05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