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数理化   8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杜玉栋  郭欣  陈文凯  李奕  章永凡 《催化学报》2011,32(6):1046-1050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了HCHO分子在FeS2(100)完整与S-缺陷表面的吸附.结果表明,在两种表面上,HCHO均通过O原子与两个表面作用:稳定吸附于完整表面Fe-top位(Fe五配位);而在S-缺陷表面则存在两种稳定吸附模式,即HCHO分别与表面的一个和两个四配位Fe成键.对...  相似文献   
2.
FeS2和CoS2在长寿命热电池中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寿命热电池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阴极材料的确定,在长寿命热电池的研制中,选择并制备了两种阴极材料二硫化铁和二硫化钴。从单体电池实验和电池组实验方面分别对两种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各纯Fe薄膜,并硫化合成FeS2. 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吸收谱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薄膜的电子结构. 结果表明,合成的FeS2薄膜,在费米能级附近,有较强的Fe 3d态密度存在,同时,在价带谱中2—10eV处有强度较大的S 3p态密度存在;Fe的3d轨道在八面体配位场作用下分别为t2g和eg轨道,实验中由Fe的吸收谱计算得到两分裂能级之差为2.1eV;实验测得FeS2价带结构中导带宽度约为2.4eV,导带上方仍存在第二能隙,其宽度约为2.8eV. 关键词: 磁控溅射 二硫化铁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 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4.
FeS2多晶薄膜电子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各纯Fe薄膜,并硫化合成FeS2.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吸收谱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薄膜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合成的FeS2薄膜,在费米能级附近,有较强的Fe 3d态密度存在,同时,在价带谱中2-10eV处有强度较大的S 3p态密度存在;Fe的3d轨道在八面体配位场作用下分别为t2g和eg轨道,实验中由Fe的吸收谱计算得到两分裂能级之差为2.1eV;实验测得FeS2价带结构中导带宽度约为2.4eV,导带上方仍存在第二能隙,其宽度约为2.8eV.  相似文献   
5.
以1,3-二苯丙烷(DPP)作为煤相关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在400℃下分子氢和催化剂对DPP分解反应的作用。DDP的分解反应主要经C烷_C烷键的断裂进行,由DPP的分解产生的苄基自由基(PhCH2)等活性自由基显著促进DPP中C烷_C烷键的断裂。分子氢与PhCH2反应,产生可夺取DPP中a-亚甲基上的氢或附加在DPP中苯环的ipso位上游离氢原子;分子氢还可以还原作为DPP分解产物的苯乙烯,从而防止  相似文献   
6.
FeS2(pyrite)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密度泛函计算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肖奇  邱冠周  覃文庆  王淀佐 《光学学报》2002,22(12):501-1506
采用局域密度近似的自洽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FeS2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费米能级附近区域的能带与态密度计算表明价带极大值在X(100)点和导带极小值在G(000)点,直接带隙和音接带隙分别为0.74eV、0.6eV。并用电子结构信息精确计算了介质极化矩阵元,从而给出了FeS2的介电函数虚部及相关光学参量,理论结果与实验符合甚佳。  相似文献   
7.
以1,3─二苯丙烷(DPP)作为煤相关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在400℃下分子氢和催化剂对DPP分解反应的作用。DPP的分解反应主要经C_烷─C_烷键的断裂进行,由DPP的分解产生的苄基自由基(PhCH_2)等活性自由基显著促进DPP中C_烷─C_烷键的断裂。分子氢与PhCH_反应,产生可夺取DPP中a-亚甲基上的氢或附加在DPP中苯环的ipso位上游离氢原子;分子氢还可以还原作为DPP分解产物的苯乙烯,从而防止其与PhCH_2反应。由于这些作用,分子氢促进DPP的分解反应。在加压氢气存在下添加二硫化铁进一步加速DPP分解反应的进行,而添加超细铁粉抑制DPP的分解反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硅与玻璃衬底生长二硫化铁薄膜的常规X射线衍射和同步辐射表面X射线衍射研究比较, 结果发现, 硅衬底上生长二硫化铁薄膜时, 图谱中56°,附近出现的衍射强峰并不是由于二硫化铁与硅有良好的晶格匹配导致的, 而是由于硅衬底(311)晶面的衍射造成的. 结合实验与计算论证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