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文化教育   88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过程中,法治和德治作为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控制机制,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慈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激起社会怜贫恤弱的爱心,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以其仁爱之心,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生存处境,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期望,有助于弥补过于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慈善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高校荣辱观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活动与交往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因此建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要加强学生学习内容和他们周围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和习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促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尽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掌握荣辱观教育的真谛,树立社会主义科学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道德自律和他律有着不同特点与功能。在我国当前官德建设中,我们既要重视以道德良心为基础的道德自律,又要不断加强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强化道德监督,有效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唯此,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领导基础。  相似文献   
6.
仁和礼是孔子社会思想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其社会思想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孔子那里,这两个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多重内涵,而在最高层次上,它们是同一的,因此不能说哪一个概念更为根本。无论是仁还是礼,孔子都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而言的;“仁者爱人”中的仁者和所爱的人,都有特定的等级意义,并非泛指所有的人。如果排除仁和礼这两个基本概念,排除周代的社会规范即周礼,关于孔子的社会思想我们不能说出任何具体的有意义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7.
针对诚信美德教育注重形式忽视其实效性的问题,笔者研究出了切实解决问题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方法,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道德滑坡现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治、德治双管齐下,而德治的突破口在于以孝道为本,经一统万。  相似文献   
9.
德性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自我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使个体形成良好的德性品质,应从个体德性发展的动力和行为加以探索。德性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心理学界盛行四种理论:先天本能论、社会学习论、交互作用论和社会动力论。德性行为启动过程为:在启用机制条件下进行德性收益分析,经过激励机制的调控,迅速判断后发出德性行为。这是一般情景的德性行为启用过程,在复杂的德性情景中,促使个体做出有效德性行为的是自律德性,即德性自我管理,它的形成途径是:对德性规范的认同,用责任为德性立法,在意志指导下行动,习得自我约束力。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于真正的教学仍缺乏深刻全面的领会。本文通过回溯教育"善"的内涵衍化,揭示了自古代以来评判教学的视角位移,总体上呈现出从教学的目的论取向到实践伦理立场的变换,并进而考察了近代以来被视为教学理想范型的"教育性教学"命题的本意与价值,及其后来在跨文化传译与诠释过程中发生的价值悖离。进而,从教学的"教育性"延展至"道德性"的讨论,指出当代探求真正教学意味的重点应在关注实践伦理,而其评判标准应坚持"以善致善"即目的与手段的统整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