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妊娠肝病围产儿死亡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肝病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对这一高危人群的围产期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方法:对1991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妊娠肝病患者的围产儿死亡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我院肝病孕妇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7.99‰,而且以死胎为主,占65.00%。围产儿死亡有性别差异,男性死亡率为21.64‰,显著高于女性死亡率10.11‰(P<0.01)。前后5年比较围产儿死亡率无显著下降(P>0.05),其中本市城区和郊区的围产儿死亡率有下降趋势,而外来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有上升趋势。母体患重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者,围产儿死因主要为妊高征和胎儿及新生儿窒息。母体HBV携带者围产儿死因主要为脐带因素、胎膜早破和窒息。结论:妊娠肝病可使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加,其导致围产儿死亡的根本原因是重症肝病引起的妊高征和胎儿宫内缺氧。外来人口、男性胜儿等是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加强对肝病孕妇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孕期管理,积极治疗肝病,必要时尽早终止妊娠,提高产时处理及新生儿复苏水平是降低妊娠肝病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围产期母血与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及核酸DNA载量的关联性,探索脐血乙肝五项模式与HBV-DNA载量之间关系,用于评估新生儿宫内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性.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选择住院分娩产妇612例作为乙肝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乙肝五项不同模式共分为五组,均采用ELISA法检测产妇血清、新生儿脐血HBV标志物,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产妇血清和脐血新鲜血清HBV-DNA载量,探讨围产期母血与脐血间HBV-DNA载量的关联性.结果 年龄在18 ~ 44岁围产期妇女,A组传染性强的乙肝“大三阳”或1,3阳性者149例,产妇血清和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9.33%和32.21%;B组260例乙肝“小三阳”,产妇血清和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20.00%和3.08%;C组乙肝1、5阳性者58例,产妇血清和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5.52%和12.07%;D组乙肝病毒第5阳性者59例,产妇血清和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3.56%和1.69%;E组对照组:乙肝五项全阴性86例,产妇血清和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16%和0.A组与B组间脐血HBV-DNA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54.09,P<0.01).乙肝产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eAg阳性率高达82.55%,脐血HBsAg的阳性率为32.89%,A组即HBsAg HBeAg阳性的产妇经胎盘传播乙肝病毒的概率(32.21%)明显高于B组“小三阳”产妇的脐血HBV-DNA感染率(3.02%),A组是B组的10.67倍;传染性强的A组母血是脐血HBV-DNA平均载量的6345倍.结论 ①新生儿宫内感染乙肝病毒阳性率与围产期母体内HBV-DNA载量呈正相关.②乙肝产妇生产的新生儿脐血HBeAg阳性率是HBsAg的2.51倍,要研制复合型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即增加高效价HBeAb成分可结合HBeAg,原有的HBsAb也可结合相应的HBsAg,增强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作用;③我国应加强乙肝知识的宣教工作,完善围产保健制度.  相似文献   
3.
围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产期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学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总结370例围产期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的诊治情况,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病史及体查确定病因。结果:高胆病因前5位是G6PD缺陷、围产因素、感染、溶血性疾病、母乳性黄疸。结论:本地区是G6PD高发区。窒息缺氧、早产及感染亦是高胆的主要原因。溶血性疾病所致高胆较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B群链球菌(GBS)定植情况、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妊娠结局。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定期产检的孕妇,于孕35~37周采用标准方法采集阴道及直肠拭子进行GBS培养,并对阳性标本分离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培养结果分为GBS阳性组和GBS阴性组,阳性组按照产程中是否使用了抗菌药物治疗分为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比较不同组别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共13 000名孕妇入组,GBS总体定植率为3.65%(475/13 000)。GBS在阴道中定植率为2.33%(303/13 000),在直肠中定植率为1.75%(227/13 000)。通过对直肠标本的采集检测,GBS阳性检出率增加了56.77%(172/303)。GBS每月的定植率有明显波动,3月份和10月份最高(均 P < 0.05)。475份GBS阳性标本对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7.26%和93.47%,而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0.11%、48.00%、52.21%和88.63%。GBS阳性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发生率较GBS阴性组明显增高(均 P < 0.01)。产程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GBS阳性孕妇产褥期感染、新生儿感染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入住率明显低于未使用抗菌药物的孕妇( P < 0.05或 P < 0.01)。 结论妊娠晚期孕妇GBS定植率较低,无明显的季节性,通过补充直肠检测能提高GBS检出率。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和青霉素是目前预防和治疗GBS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GBS感染会明显增加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产程中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母婴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同期收治的一组出生前、一组出生后诊断的先天性肾积水患儿,手术后随访评价其产前诊断早期治疗的优越性与必要性。 方法: 根据症状、B超、静脉尿路造影、核素及我院肾病研究所制定的肾功能综合评价标准,对两组共44例的术后随访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9例出生前诊断患儿中平均手术年龄72天,随访率100%,除1例双侧巨大肾积水患儿合并一侧肾下盏小结石外,余均正常。35例出生后诊断组平均手术年龄5岁,随访率65.7%;受检者核素动静态扫描全部异常;均有不同程度酸中毒;肾小管功能五项指标均呈阳性反应。 结论: 在同期不等数的病例对照的随访研究中,均可证实先天性肾积水的产前诊断及出生后早期手术的可行性、优越性、重要性。产前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先天性巨结肠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我国围 产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率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在1987 ̄1992年期间,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500多所医院孕28周至产后7d的围产儿进行了监测。结果 共监测先天性巨结肠283例,5年围产儿数4489692,全国发生率为0.6/10000。垢发生率为0.75/10000,城镇为0.57/10000,男性的发生率为0.67/10000,女性为0.51/10000,  相似文献   
8.
对1989年1月至1993年12月本院分娩的173例新生儿缺血脑病(HIE)及颅内出血(ICH)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56例进行头颅CT检查。HIE的发生率为活产儿的2.13%,病死率为7.51%,是同期活产儿围产期死亡率的14.44倍。按围产期不同阶段的缺氧将173例HIE患儿分为四组,探讨其与临床分度、预后的关系以及临床分度与CT分度关系。分析CT诊断HIE及ICH的价值,并对HIE及ICH的早期诊断和预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围产期异常儿童首次癫痫样大发作的预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有围产期异常史的173例首次癫痫样大发作儿童进行了预后随访医院。结果发现首次痫样大发作后5年内,累积复发率构成比为21.58%。由此表明,围产期脑损后形成“产痫灶”引起癫痫发作,而窒息、产钳、吸引术及严重感染是导致脑损伤的四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n family life of medical, social, and/or judiciary decisions taken when 28 infants born between 1995 and 2003 to alcohol-abusing mothers and diagnosed with fetal alcohol syndrome (FAS) or fetal alcohol spectrum disorders (FASD) were discharged from a neonatology hospital unit near Paris. Medical files of these infants and their mothers’ obstetrical files (when available)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hospital database; data was then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Post-discharge familial setting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questionnaires or telephone interviews with their doctors or the staff of the institutions where they were fostered. The 28 mothers of these FAS/FASD children all came from underprivileged backgrounds, had chronic health problems and/or lived with alcohol abusers. The neonatology team has to decide, at discharge, whether the families can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ir babies, if not, they refer them to the courts. In any case, the mother/parents must obey certain rules (such as respecting follow-up appointments for example). These FAS/FASD infants usually came from dysfunctional families, and at hospital discharge, 18% of them were put in care, while the mothers could be given court-approved visiting rights. When the infants lived with their biological families, the mothers’ marital situation usually deteriorated within 2 years. The mothers/parents often proved unable to look after their babies properly; this was reported to the courts, and their children put in care. Based on our results, we recommend that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families with FAS/FASD children should be review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