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6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57篇
农业科学   170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风油精法在绿豆根尖细胞染色体上显示出了G带,其带纹数目随染色体浓缩程度而变化,以早中期和早后期的G带较为清晰,同源染色体带纹的数目、大小和分布基本一致,本文还讨论了风油精在G带诱导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3.
张涛  程宝林  张贤刚  柳凌 《淡水渔业》2008,38(2):76-78,59
对5尾澳洲宝石鲈(Scortum bacoo)87个中期分裂相进行了显微计数和测量。结果显示:澳洲宝石鲈染色体数目为2 n=48,其中有2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22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 n=4 m+44 t,NF=52。澳洲宝石鲈染色体大小的绝对值为(1.19±0.16)μm~(3.37±0.28)μm,平均长度为(2.31±0.17)μm。24对染色体相对长度大小差异较显著,平均值为4.17±0.08。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银松素合酶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松素合酶(pinosylvin synthase,PS)是合成银松素类植物抗毒素的关键酶。本文根据前期工作所获得的PS基因序列,设计基因特异引物,利用连接介导的染色体步行技术,从马尾松总基因组中扩增PS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区;通过PLAN-CARE等分析软件对5′侧翼区近700 bp进行启动子特征分析,预测启动子区调控元件。结果表明,在翻译起始密码子上游167 nt处可能存在TATA-box。此外还发现3个GATA-box(-260 nt、-295 nt、-386 nt和-295 nt)和若干个TGAC-like序列。  相似文献   
5.
苏丹草与高粱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詹秋文  高丽  张天真 《草业学报》2006,15(2):100-106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对4个苏丹草和6个高粱品种的核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苏丹草和高粱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0(2n=20);苏丹草品种均为1A核型,并具有1对随体染色体,其中1、2号品种的第2对染色体为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3、4号品种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高粱品种除5号为1A核型、中间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的5个品种为2A或2B核型,且都有1或2对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9号品种还出现1对近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高粱8、9号品种各观察到1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数量分析表明,第1到第10对染色体长短臂的绝对长度、相对长度以及绝对全长在苏丹草和高粱2类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苏丹草和高粱的遗传差异不在染色体长度上。  相似文献   
6.
高海娟  云锦凤  李红 《草业科学》2010,27(10):54-59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是异花授粉植物,种群内株丛间变异较大,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冰草形态方面存在多种变异类型,地下茎形成了疏丛型、疏丛-根茎型、根茎型3种类型;叶片表皮被毛有上下表皮均密被刺毛,上表皮被较密微毛、下表皮被较少微毛,上表皮被少微毛、下表皮光滑无毛变异类型;种子外稃有密被长柔毛、疏被短柔毛、光滑无毛变异类型。染色体研究查明,冰草染色体存在二倍体和四倍体2个倍性水平,二倍体冰草染色体为14条,核型公式为2n=14=10m(1sat)+4sm(2sat),核型类型为1A型;四倍体冰草染色体为28条,核型公式为2n=28=22m+6sm,核型类型为1A型。  相似文献   
7.

BACKGROUND

Sublethal effects of insecticides may negatively affect several 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aits of insects. The lethal effects of pirimiphos-methyl and chlorfenapyr have been previously showed on Trogoderma granarium, but little knowledge is available about their sublethal effects at low concentrations on both sexes. Herein, the sublethal effects of pirimiphos-methyl and chlorfenapyr on the mobility of T. granarium males and female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Lethal concentration (LC) values of pirimiphos-methyl and chlorfenapyr were lower for T. granarium females than males. LC values on males were LC10 = 0.000788 and 0.00139 mg active ingredient (a.i.) cm−2, LC30 = 0.00350 and 0.00535 mg a.i. cm−2, and LC50 = 0.00986 and 0.0136 mg a.i. cm−2 for pirimiphos-methyl and chlorfenapyr respectively. LC on females were LC10 = 0.000704 and 0.00110 mg a.i. cm−2, LC30 = 0.00323 and 0.00428 mg a.i. cm−2, and LC50 = 0.00925 and 0.0110 mg a.i. cm−2 for pirimiphos-methyl and chlorfenapyr respectively. The walking duration of beetles exposed to LC30 of pirimiphos-methy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individuals exposed to LC10 and LC30 of both insecticides and control ones. Pirimiphos-methyl LC30-exposed males remained more time on their back (101.7 s) than females (46.9 s), while the latter stayed immobile longer than males (381.7 s versus 371.9 s). The highest speed was recorded for control beetles (14.17 mm s−1 females vs. 12.44 mm s−1 males), while the lowest speed was observed in pirimiphos-methyl LC30-treated males (8.36 mm s−1) and females (9.66 mm s−1).

CONCLUSIONS

Overall, males and females exposed to low concentrations of pirimiphos-methyl and chlorfenapyr showed reduced motility. This knowledge can be exploited further to unlock behavioral effects of insecticides for effective pest management programs in warehouses. © 2023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二甲苯对实验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外周血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结果:二甲苯接触组的染色体数目畸变细胞率(11.3%)高于对照组(6.8%)(P<0.05);结构畸变细胞率(包括裂隙)(3.57%)高于对照组(2.6%)(P<0.05)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接触组的未成熟着丝粒分离细胞率(1.85%)与对照组(1.34%)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二甲苯接触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增加;二甲苯接触是否诱导未成熟着丝粒分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辣木的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木分生组织为材料,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探讨不同取材部位、预处理方式和酶解时间对辣木染色体制片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核型分析,以期为辣木的起源、演化及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辣木新枝茎尖为最佳取材部位,用饱和对二氯苯预处理2 h,再用4%纤维素酶和5%果胶酶混合物酶解4 h,制片所得染色体效果最佳。核型分析表明,辣木染色体属于小染色体,有28条,核型公式为2n=2x=2n=28m,属于1B类型,核型不对称系数60.29%,核型对称程度较高,这表明辣木在进化中可能处于比较原始类型。  相似文献   
10.
染色体重排是一种可能导致DNA片段丢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机制,从而改变基因组结构,为创造新的变异性状提供可能。植物染色体重排事件的准确鉴定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它们在植物演化和作物育种中的作用。该文深入探讨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自然发生和人工诱导的技术方法,阐述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高通量测序鉴定方法。同时,系统总结了植物染色体重排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结合具体实践,着重强调了染色体重排技术在提高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改良农作物的重要性状、增强农作物的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极具优越性。然而,目前染色体重排的发生概率较低,技术上仍存在挑战,需要更多精准的工具和策略来实现染色体片段的精准定位和重排。通过全面了解染色体重排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和育种家可以更好地利用植物基因组,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不仅为深入认识植物基因组提供新途径,也为未来创新作物育种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挖掘植物基因组的多样性和可塑性,染色体重排技术有望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更多可能性,对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