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4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94篇 |
学科分类
医药卫生 | 21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111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134篇 |
2010年 | 109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121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通过抗霉素A(Antimycin A,AA)刺激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模拟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RK-52E中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及NO表达的变化及冬虫夏草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NRK-52E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虫草组。虫草组予含40 mg/L虫草原液的培基预处理。培养72 h后NRK-52E去除培基,予10-10 mol/L抗霉素A(AA)刺激1 h,模拟体外缺血过程,1 h后再加入培基,模拟体外再灌注损伤过程。分别在AA刺激前,AA刺激后1 h,加入培基再灌注10 min,30 min,60 min,120 min共6个时间点终止实验。用流式细胞仪以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分别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Kim-1与NO浓度;用RT-PCR法观察Kim-1 mRNA表达。结果 NRK-52E细胞经AA刺激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同时Kim-1表达上调;缺血60 min较缺血前Kim-1蛋白水平增加了3.1倍,再灌注10 min增加了3.6倍(P<0.05)。Kim-...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黄芪当归合剂及阿托伐他汀对缺氧/复氧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选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设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复氧组、黄芪当归合剂组、阿托伐他汀组、黄芪当归合剂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组。检测活性氧的产生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因子-kB。结果缺氧复氧组活性氧高于对照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各自mRNA表达上调,黄芪当归合剂组、阿托伐他汀组均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抑制炎性因子表达,黄芪当归合剂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黄芪当归合剂、阿托伐他汀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性损伤有保护作用,联合用药效果显著,可能与通过抑制核因子-kB炎症通路减少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从而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联合胆汁病理检查诊断胆囊结石患者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粪便直接涂片、胆汁离心镜检和胆囊结石病理切片镜检等方法,检查350例胆囊结石患者的粪便、胆汁和结石标本中的华支睾吸虫虫卵,分析3种方法的检出率. 结果 粪便直接涂片法、胆汁离心镜检和胆囊结石病理切片镜检华支睾吸虫虫卵的检出率分别为29.4% (103/350)、41.5% (145/350)和44.2%(155/350).与胆汁离心镜检法相比,粪便直接涂片法检出率最低(x2=11.05,P<0.05),胆囊结石病理切片镜检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3,P> 0.05).胆汁、胆石联合检出率为67.7% (237/350),明显高于其它方法(x2=48.77,P<0.05). 结论 胆囊结石与胆汁联合病理检查虫卵可提高胆囊结石患者感染华支睾吸虫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证实华支睾吸虫胞囊蚴是否具有无性生殖生物学作用。方法在非流行区捕获麦穗鱼,经10尾检查证实为阴性后,作为实验用鱼;华支睾吸虫尾蚴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提供。分A、B组作尾蚴定量感染,两次实验相隔30 d。A组将30尾麦穗鱼放在容积为50 cm×30 cm×40 cm的玻璃鱼缸内,11 d内先后放入282条尾蚴感染麦穗鱼;B组用34尾麦穗鱼,分别将每尾鱼单独放在盛有300 m l水的玻杯中,各放入30条尾蚴感染麦穗鱼;感染后的麦穗鱼均在阳台上饲养待查。同时采用直接压片和捣碎水洗沉淀法检查囊蚴。结果 A组实验感染麦穗鱼30尾,丢失1尾,其余29尾感染率为100.00%;共检出囊蚴587个,是感染尾蚴数282条的2.08倍。B组实验感染麦穗鱼34尾,丢失3尾,其余31尾感染率为77.42%;共检出囊蚴1 024个,其中有1尾麦穗鱼检出囊蚴968个,是感染尾蚴数30条的32.27倍。A、B组检出囊蚴数的G值分别为5.84、2.53。感染率与感染度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探讨发生无性生殖的方式,认为有两种即:"囊蚴内繁殖"和"囊蚴外繁殖";无性生殖种原来源于囊蚴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颗粒。结论初步证实华支睾吸虫在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体内,有第二次无性生殖过程,胞囊蚴具有无性生殖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7.
扬子鳄胚胎中肾发生及退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在11个不同发育时期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中肾的发生及退化过程。方法:采用电镜、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孵育第6期在中肾管前端附近出现一些中肾小泡。第8期形成“S”形中肾小管。第13—17期鳄胚体前部部分中肾小管盲端内陷,形成原始的肾小囊和肾血管球,中肾小管显著伸长并迂回曲折。第20一22期,体前后部中肾组织均已形成完整的肾单位。中肾小管颈段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近球小管上皮细胞含丰富的PAS阳性物质并呈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生长抑素(SS)免疫阳性反应。第24—28期,体前部至后部的中肾组织依次退化。结论:(1)扬子鳄中肾除重吸收作用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2)中肾退化时,细胞凋亡依次表现为核固缩,出现大量凋亡小体,线粒体数目剧增并膨胀,线粒体等细胞器自溶及核消失;(3)中肾退化可能与小管细胞中TGFβ1及SS大量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实验拟通过土鳖虫对激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解释中药土鳖虫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土鳖虫对地塞米松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大剂量地塞米松诱导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在诱导成脂的同时给予土鳖虫含药血清干预。检测干预6d后细胞内成脂标志物三酰甘油、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mRNA和脂肪酸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土鳖虫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基因和脂肪酸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降低三酰甘油水平,说明土鳖虫药物可以逆转因大量激素导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人工冬虫夏草对香烟烟雾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的治疗和作用机制.方法 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PD组、造模前给药组、造模后给药组、中剂量(2.5 g·kg-1·d-1)和高剂量(5 g·kg-1·d-1)治疗组共6组,每组10只.动物连续烟熏90 d造模.造模前给药组于造模前两周开始给药,治疗组在造模前给药的基础上持续给药直至造模结束.造模后给药组为在造模结束后给药两周.测定各组大鼠肺功能,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提取肺组织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对表达差异显著的蛋白点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气道阻力均值COPD组(0.386 9 cm H2O·ml-1·s)明显高于对照组(0.263 0 cm H2O·ml-1·s)(P <0.05);造模前给药组(0.252 5 cm H2O·ml-1·s)、中剂量治疗组(0.223 3 cm H2O·ml-1·s)、高剂量治疗组(0.184 6cm H2O· ml-1·s)、造模后给药组(0.301 1 cm H2O·ml-1·s)均明显低于COPD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各组特别是高剂量组与COPD组相比支气管和肺部病理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有14种蛋白质的表达量在COPD组中显著下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醛脱氢酶及线粒体醛脱氢酶前体等三种蛋白则在高剂量治疗组中表达量得到恢复和改善.结论 人工冬虫夏草对大鼠COPD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推测与抑制或改善肺部组织氧化与抗氧化失衡以及改善全身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华支睾吸虫与扇棘单睾吸虫的ITS-2序列分析鉴别方法。方法在华支睾吸虫流行区采集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成虫,从成虫虫体分离并收集虫卵。以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做对照虫种,按不同虫种和虫卵数分成5个实验组,各组分别提取DNA,并扩增ITS-2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作同源性分析以确保为目标片段,根据PCR扩增产物电泳获得的条带判定虫种。结果以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虫卵DNA为模板的PCR产物电泳图谱分别在400bp、500bp左右各显示一条明显条带;在以两种虫卵DNA混合液为模板的PCR产物中,电泳图谱在400bp左右和500bp左右各显示明显条带。将测序得到的两种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后,显示与GenBank中相应的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序列高度同源。混入四种肠道线虫虫卵DNA的PCR产物中,除目的条带外,无其他条带。结论该方法可以对华支睾吸虫及扇棘单睾吸虫虫卵进行鉴别,且结果不受常见四种肠道线虫虫卵干扰,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作为两虫种的鉴别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