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94篇
数理化   5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聚酰胺酸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超声波在线测量溶液粘度的方法,研究了合成聚酰胺酸过程中实验条件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由此确定了合成高分子量聚酰胺酸的最佳实验条件。研究表明:在加料次序为先加二胺后加二酐(二酐与二胺的摩尔比为1.01~1.02:1)、试剂中含水量尽可能少,反应温度0~5℃、反应时间以溶液粘度到达最大值为止的条件下,所合成的聚酰胺酸溶液粘度最大,可满足惯性约束聚变(ICF)充气腔靶端口膜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以可溶性聚酰亚胺为反应底物,经氯甲基化反应制得氯甲基化聚酰亚胺,再以氯甲基为活性反应中心,在聚酰亚胺侧链上接枝聚丙二醇单丁醚(PPG),从而得到PPG侧链修饰聚酰亚胺.所制备的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得以证实.介电常数及吸附脱附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大体积侧链PPG修饰后,聚合物的介电常数明显降低,由3.147降低至2.976;比体积和比表面积增大.同时,所制得的聚合物具有优良的溶解性能,在微电子工业中易于加工应用.  相似文献   
3.
丁孟贤  徐正炎 《应用化学》1994,11(3):107-111
用裂解气相色谱法研究PMR型聚酰亚胺前体在反应中的化学变化过程,以裂解产物醇和环戊二烯的生成率表示酰胺化或酰亚胺化及交联的程度,结果表明,酰胺化或酰亚胺化在50℃以下不发生,在180~220℃完成,降冰片烯端基在150℃以下不发生交联反应,在280℃,10~18小时可完成交联反应。  相似文献   
4.
周悦  洪昆仑 《应用化学》1994,11(4):14-20
阐述近年来聚酰亚胺LB膜研究的发展概况,包括聚酰亚胺LB膜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能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聚酰亚胺/SiO2杂化膜的制备、表征和气体渗透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以TiO2为过渡层的硅藻土-莫来石陶瓷膜管基底上,制备了组分不同的聚酰亚胺/SiO2杂化膜。聚酰亚胺是利用4,4′-六氟亚异丙基邻苯二甲酸酐、2,4,6-三甲基-1,3-苯二胺和3,5-二氨基苯甲酸在溶液中进行亚胺化完成的。采用FT-IR、TG/DTA、DSC、SEM、BET和气体渗透测定对膜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聚酰亚胺通过支链上的羧酸基和SiO2相键连织构成了具有规则孔道的空间网状结构,并且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孔径逐渐减小;杂化膜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有机无机兼容性;相对于聚酰亚胺膜,杂化膜对H2、CO2和H2O与N2相比较具有较高的分离性,SiO2含量为25(wt)%的杂化膜对H2/N2、CO2/N2和H2O/N2的分离因子分别达到55.9、31.1和42.8。  相似文献   
6.
由原位缩聚制备了刚性高分子聚酰亚胺(PI)和柔性基体聚N-乙烯吡咯烷附(PVP)的分子复合物,并由实验证明了中间体聚酰胺酸(P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大分子之间存在的酸一碱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混容性,使聚酰亚胺能以分子水平或接近分子水平分散在聚毗咯烷酮的基体之中.聚酰亚胺/聚N-乙烯吡咯烷团分子复合物的薄膜呈透明性,在整个组成范围内只有一个Tg,显示单相行为。当PI含量<20%时,SEM相片呈现均相形貌,看不到PI微晶.广角X-ray衍射图表明PI特征结晶峰消失,和无定形的PVP完全混容.当PI含量>40%,SEM显示有均匀分布的、棒状PI微晶存在.通过分子复合,即使PI含量为10%,聚N-乙烯吡咯烷酮不再溶于乙醇,耐热性也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聚酰胺酯是聚酰亚胺的重要预矛体,本文介绍和讨论了芳香聚酰胺酯的合成方法,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微电子等高技术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温度和压力对五种六氟二酐(6FDA)型聚酰亚胺膜对H_2、CO_2、O_2、N_2和CH_4五种气体透过性能的影响.在30-100℃区间,五种聚酰亚胺的透气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均符合Arrhenius关系式;在0.3-1.2MPa区间,压力对透气系数的影响很小.6FDA-4,4'-二氨基二苯酮(DABP)和6FDA-3,3'-二甲基二苯甲烷二胺(DMMDA)在100℃仍然具有较大的透气选择系数,是比较好的气体分离膜材料.  相似文献   
9.
聚酰亚胺光控取向膜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线性偏振紫外光照射聚酰亚胺膜可以诱导液晶取向。本文对四种聚酰亚胺光控取向膜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并简述了这种光控取向膜的机理及未来应用。  相似文献   
10.
联苯二酐型聚酰亚胺的透气性能与分子结构关系的研究李悦生,丁孟贤,徐纪平(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关键词聚酰亚胺,膜,气体分离,透气性,透气选择性联苯二酐(BPDA)型聚酰亚胺具有较高的透气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