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594篇
环境安全   170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垃圾渗滤液MBR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相比单一臭氧处理和单一活性炭吸附,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能提高COD及NH3-N的去除率,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实验中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凝胶色谱对水质进行分析,同时考察了活性炭种类及预处理方式、活性炭用量、pH及臭氧浓度对COD及NH3-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4.54、臭氧浓度为1.34 mg·min-1、活性炭投加量为10 g·L-1、臭氧处理时间为30 min、活性炭吸附时间为180 min,当垃圾渗滤液MBR出水COD为1 550 mg·L-1,NH3-N为75 mg·L-1时,经处理后,COD浓度为93 mg·L-1,NH3-N浓度为12 mg·L-1,COD的去除率达到94%,NH3-N的去除率达到84%,实现了垃圾渗滤液MBR出水的达标排放。pH对污染物的去除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高pH有利于NH3-N的去除,但是过高的pH不利于COD的去除。同时,提高臭氧和活性炭的投加量能明显提高COD及NH3-N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外加电势强化厌氧氨氧化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短程硝化出水, 研究外加电势对系统脱氮及有机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外加电势为0.06 V时, TN的去除率由43.2%提升至71.3%, COD的去除率由12.1%提升至24.4%。渗沥液中分子质量大于20 kDa的有机物在外加电势的作用下被部分降解成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有机物。外加电势也会刺激微生物产生更多的EPS且能提高其中PN/PS的比值, 这有利于厌氧氨氧化菌在电极表面的生长和富集, 增强微生物的活性。电极生物膜中细胞色素c(Cyt-c)、亚硝酸盐还原酶(Nir)、肼合成酶(HZS)和肼脱氢酶(HDH)4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功能酶的活性也在外加电势的作用下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3.
填埋堆体表面形变监测是填埋场库容管理和堆体失稳等风险分析的核心,其时空高分辨率监测研究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基于航空摄影的地表测量技术具有采集速度快、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但在填埋场特殊环境下,面对高频填埋活动、显著的堆体变化以及防雨膜覆盖等干扰时,要同时满足高时空分辨率和耗时短的动态监测要求,无人机的最佳飞行参数设定亟待研究。为此,该研究模拟中等规模危险废物填埋场的规模和日填埋量,利用专业级无人机获取模拟区域图像,空三加密处理生成三维点云数据,利用Arcmap叠加分析多期监测数据,从点位坐标、重构尺度、重构体积、体积差分精度4个角度分析重构误差。结果表明:三维重构的坐标精度可以达到米级;重构尺度误差为2~3 cm,重构体积误差为0.16~0.17 m3,差分体积误差为0.16~0.17 m3;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度为25~55 m时,高度越高精度越低,相机倾角为[-53°,-60°]时,精度最高,旁向重叠率大于80%时,误差骤减且基本稳定。考虑到填埋场的填埋作业间隔、无人机续航能力等对飞行时间的约束,为获得最佳精度,建议无人机飞行高度为37 m、相机倾斜角度为[-53°,-60°]、旁向重叠率为80%。  相似文献   
4.
老龄垃圾渗滤液因其成分复杂且可生化性差,故传统技术无法对其进行有效降解,且利用臭氧催化氧化体系处理垃圾渗滤液缺乏系统性评估报道。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臭氧/过二硫酸盐(${{\rm{S}}_2}{{\rm{O}}_8^{2 - }}$,PS)、臭氧/过一硫酸盐(${\rm{HS}}{{\rm{O}}_5^ -} $,PMS)和臭氧/过氧化氢(H2O2)氧化体系,探讨了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的可行性,考察了初始pH、温度、O3及H2O2、Na2S2O8、KHSO5的投加量等因素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对其能源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O3/PMS、O3/H2O2和O3/PS的单位数量级能耗(electrical energy per order,EE/O)分别为1 007.5、1 233.7、662.6 kWh·m−3,O3/PMS氧化体系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的效果与O3/H2O2氧化体系相似,且优于O3/PS。由综合处理效果与能耗评估结果可知,O3/H2O2氧化体系最佳,在温度为25 ℃,pH=6,O3和H2O2投加量分别为3 g·h−1和2 125 mg·L−1,反应时间为60 min条件下,能耗最低,EE/O降至443.9 kWh·m−3,且TOC去除率和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27.1%和0.005 3 min−1,BOD5/COD也由0.18增至0.26。综合上述结果,基于臭氧体系的高级氧化法能耗较高,可将臭氧催化氧化与低成本的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对污染物高效经济降解。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臭氧高级氧化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质浓度下SBR进水方式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厌氧SBR反应器,分别以配水培养和以实际晚期垃圾渗滤液培养的厌氧氨氧化菌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基质浓度下,SBR改进式连续进水方式与一次性进水方式对厌氧氨氧化工艺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处理人工配水时,在中低进水浓度下(NO2--N£400mg/L),与改进式连续进水方式相比,宜采用一次性进水方式运行;在高进水浓度下(NO2--N3400mg/L)改进式连续进水方式比一次性进水方式优势明显,特别是在5h改进式连续进水方式下,平均比污泥脱氮速率增加至39.11mgN/(gVSS·h),相比一次进水方式效率提高40%.当处理进水NO2--N浓度为(300±20)mg/L的实际晚期垃圾渗滤液时, 5h改进式连续进水的SBR比污泥脱氮速率最高.由于晚期渗滤液较配水成分复杂,使得厌氧氨氧化菌面临有机物和有害物质的影响,其厌氧氨氧化的反应速率低于同等基质浓度配水条件下的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单元在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整个处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渗滤液中部分污染物和无机离子能在预处理单元中得到较好的去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工程的特点和环境监理的现状;结合填埋场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实践,分析并总结了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要点,即制订切实的监理方案,对工程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做好巡视、旁站监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监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生活垃圾焚烧厂垃圾渗滤液处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生活垃圾焚烧厂垃圾渗滤液的特性和国内外对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几种常见的处置方法,并从经济性、技术工艺、运行等方面分析对比了几种处置方式的优劣。结合焚烧厂渗滤液处理工程设计、运行实践经验,总结了焚烧厂垃圾渗滤液工程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
脱氮-混凝气浮-UASB-接触氧化法处理垃圾填埋渗滤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脱氮—混凝气浮—UASB—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氨氮、高浊度的垃圾渗滤液,使处理后出水的各项指标完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新扩改标准。对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作了简单介绍,并对系统的调试、运行过程进行了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10.
某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预测及控制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某危险废物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其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运用Visual Modflow建立填埋场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耦合模型,对填埋场防渗层发生渗漏后,渗滤液中Cr6+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过程以及地面硬化、防渗墙和排水沟3种污染控制措施对污染羽阻隔效果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Cr6+随地下水流方向运移形成污染羽,10 a后污染羽到达水塘边界,运移距离约为1 450 m,但随后10~20 a之间污染羽扩散范围没有明显扩大;地表硬化后,20 a内污染羽未扩散至水塘边界;防渗墙设置到上层含水层底部时,监测井Cr6+浓度高于未设置防渗墙时浓度,设置到下层含水层底部时,Cr6+浓度与设置于上层含水层时监测结果相反;排水沟日排水量达到2 642 m3时能有效控制污染羽扩散,20 a后污染羽尚未污染监测井;地表硬化与排水沟组合控制污染物扩散,效果最佳,同时排水沟日排水量可减少为1 878 m3.因此,当填埋场发生渗漏时,建议采用设置排水沟与周边地表硬化组合的地下水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