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2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无锡大运河文化带水文化建设路径,建议根据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空间格局,紧扣无锡市域文化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构建"一轴引领,三四通江达湖"的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为将无锡建设成为运河名城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河水运网络与海运联接的纽带。与大运河其他河段相比,浙东运河水系水文、控制工程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科技史的视角,对浙东运河水系构成及分段特点、浙东运河控制工程分布、闸坝工程型式与功能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浙东运河宁波段极具特色的闸坝功能划分特征、闸坝结合的工程型式产生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考证、分析,从中国大运河整体视角审视浙东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特点及其科技价值。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和国家当前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不谋而合。归化异化翻译理论更适合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已得到了翻译界的认可。文章以扬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针对非遗外宣翻译的目的及特点,以功能语境理论为指导方针,以归化异化翻译为手段,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经沧州境内,南起吴桥县第六屯村南,北至青县李家屯北,不仅为两岸带来了鱼米之庶、舟楫之利,而且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沧州人有着深蕴的运河情结。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南运河多次担任引黄济津、引黄济淀的重任,河道得以充盈。近年,沧州市委市政府把"发  相似文献   
5.
扬州的发展与运河紧密相联,其饮食也不例外.以运河发展为视角时扬州饮食史进行分期,更切合扬州城市的历史,反映扬州饮食史的发展脉络.按运河的发展阶段,扬州饮食史可分为淮夷时期、邗沟时期、隋运河时期、元运河时期以及后运河时期.淮夷时期除地理环境外,对后来的扬州饮食史没有太大影响;邗沟时期,扬州饮食深受吴楚地区的影响;隋运河时期,扬州与中原地区的食物交流较多;元运河时期,扬州饮食文化登上巅峰;后运河时期,扬州饮食文化随运河而衰落.  相似文献   
6.
钱凯  吴年华 《美食研究》2022,(4):31-36+46
郑板桥饮食观视角下的运河美食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大做强扬州“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郑板桥饮食观主要体现为:食材广泛,就地便取,强调水产和蔬果的时鲜;口味清淡平和,重视本味;菜品追求高雅、清新,体现放达闲逸的文人性;宴席类型多样,简单灵活,富有情趣。郑板桥饮食观与淮扬菜一脉相承。当前可以运用“美食+教育”“美食+乡村”“美食+文化”“美食+美景”“美食+都市”、专题美食节等多种模式,具体通过创新延伸板桥宴、营造板桥美食文化体验氛围、彰显郑板桥食养思想及放达闲逸的生活观以及品牌化运作“板桥宴”等方式发掘利用郑板桥饮食思想,开发运河美食旅游。  相似文献   
7.
自2019年国家提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来,运河遗产的相关保护和规划工作进入新的阶段,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作为运河聚落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真性"保护受到诸多挑战.文章首先探讨了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原真性"保护的内涵,选取"原置、重构、转换、介入"4类典型的更新模式,从空间感知和图文感知两个角度构建"...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是典型的线性遗产,在保护过程中与沿线城镇建设的协同是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大运河永济渠孕育了道口古镇,形成了与运河紧密关联的城镇形态、街巷体系和院落格局,结合河堤上的城墙、码头处的排水口和水闸、散布全镇的坑塘等特征要素,构建起了独特的“排蓄防一体化”的防洪排涝体系。本文结合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新要求,在保护和延续古镇历史特征的基础上,优化排水及蓄水体系,将历史要素与古镇展示相融合,探索遗产保护与古镇防洪排涝协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江苏运河沿线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地方志“八景”资料丰富,涉及山岳河流、天文气象、动物植物等景观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可为大运河生态建设提供历史支撑。今后应将其纳入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加以认识,统筹推进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讲好大运河文化带的绿色故事:一是利用“八景”文化的丰富内涵为运河景观建设提供支撑;二是利用“八景”生态资源打造地标景观;三是利用“八景”生态资源搞好水环境整治;四是通过运河“新八景”评选加强运河文化宣传。  相似文献   
10.
与水同行     
薛冰 《江苏水利》2011,(12):45-45
我们自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碑下出发,沿大运河一路北行。清澈的河水波澜不起,或许只有往来的船只,才能感觉到河水是在流向北方。从长江边的江都到微山湖畔的徐州,南北四百余公里,水位抬高了二十多米,如今的大运河苏北段,真正是"水往高处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