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社会科学   51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子的圣人之道是无为之道,是对老百姓的终极关怀之道,是行不言之教的朴治修身之道,是了解老子思想核心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道治文化”是指与礼治、法治文化相并列的道家政治文化,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政治价值观及其清静自治的政治行为方式的新概括;“道治文化”的宗旨是自然主义,其内在的机制是无为和自治,有“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两种类型,二者是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追求永恒是老子价值观的核心。永恒是建立在自然哲学的道和社会伦理的德的基础之上。实现永恒的途径是无为和知常、知止、知足。永恒价值观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并具有普遍的意义,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无为与“三知”则具有权谋的特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从“法自然”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的自然特征;远古的社会是理想的,有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对儒家用有为政治治国的主张展开批判,提出人应该返回到无为的原始状态。本文试对道家的这一思想作简要析评。  相似文献   
5.
近期本尼特与杜弗勒芒特尔关于资本主义当代性的分析,体现了对弗朗索瓦·于连关于“生于布置(disposition)的潜能”与“默化”观念的改写,其中“中国”作为一种哲学研究工具,包含丰富的、尚未被充分发掘的系谱,该系谱将在一个新的地理政治学语境中重新构造批判理论。从思想史与文本语文学的角度来看,早期批判理论与“中国”发生碰撞有一个关键时刻,在这一时刻,瓦尔特·本雅明将“无为”(non-action)转化成一种思想的复合体,以充分思考不受恩于存在(Being)的种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从解释学角度阐述韩非《解老》、《喻老》解读《老子》所带有的法家立场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家解释,指出韩非的解释实际是借“无为”之名,发挥“无不为”之术,其解读特点是“以刑名为道德”、具有指实倾向,并阐述其启示,即本文与解释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无为思想,内涵丰富:顺应自然不妄为;遵循客观规律不强为;加入柔管实现"无为而治"。运用于辅导员工作之中,以道为纲,遵法而为;以生为本,顺势而为;以人为本,若水而为。  相似文献   
8.
老子认为,最好的领导者从不玩弄权术,相信组织成员能够自我管理,很少发布命令,默默无闻地引导组织成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事情做成了归功于别人,组织成员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最好的领导者志存高远,不把组织和归附于组织的成员看成是可以随意主宰的私物,组织成员都愿意追随他;最好的领导者知识渊博,思雏敏锐,为人谦虚,性格柔韧,不屈服于任何困难。  相似文献   
9.
对老庄本体论思想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之学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全面理解本体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老庄本体论思想实质的前提条件。老庄道家的本体论意在设立一个超越具体事物或经验对象的“道”、“无” ,以期追寻作为世界统一的终极存在 ,从而表现出其思想无限性的终极关怀的指向性。无之体用论是老庄道家的本体论的特色所在 ,它超越了本原性的本体论。但对老庄这一富有特色的本体论亦要作进一步的区分和辨析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本旨  相似文献   
10.
吕箐雯 《船山学刊》2022,(6):108-116
无为”是周敦颐《通书》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思想之一:“无为”包含着“诚”的本体论映射,不仅是对“诚”之性质的描述,也是对“诚”之发用结果的阐释;作为修养工夫,“无为”亦继承了儒家原有的修养路径,其“有意之无为”与“自然之无为”的双重路径是普通人朗现“诚”这一本体、为圣成贤的重要工夫。同时,《通书》之“无为”虽然在表面上有着较强的道家哲学意味,但其与《老子》之“无为”仍有区别,二者对普遍化的仁义礼智与礼乐教化的态度不同,此亦反映了周敦颐的儒家立场及其“融道入儒”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