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科学   26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东坑仔井田构造发育的分区性及次组同向构造等特征论述对煤层的影响,并对今后的开采布局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徐丽娟  徐夕生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27-2024030027
火山岩和侵入岩是许多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物质和流体的重要来源。中生代时期华南陆块经历了强烈的岩浆—热液活动,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大量的火山—侵入杂岩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本文选取该区研究程度较低的闽北政和县东坑火山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岩相学、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等方法,来探讨该火山盆地中火山岩和侵入岩的成因联系、岩浆演化过程以及它们与盆地内同时期金矿的关系。东坑火山盆地由多种岩性的火山岩和空间上与其密切共生的浅成侵入相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携带暗色微粒包体的花岗岩脉组成。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显示,东坑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均形成于白垩纪(101. 0±0. 9~97. 3±1. 2 Ma),其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较均一\[n(87Sr)/ n(86Sr)\]i=0. 7085~0. 7104;εNd(t)= -8. 83~ -7. 34,但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εHf(t)= -14. 0~3. 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盆地火山—侵入杂岩为富碱、富钾的准铝—弱过铝质岩石,这些岩石具有连续线性变化的主量元素特征、右倾的稀土配分曲线、弱至中等的Eu负异常(Eu/Eu* =0. 19~0. 83)、较高的氧逸度(lgfO2=-17. 44~-4. 18)以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K、Pb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亏损的特征。综合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东坑火山盆地中的火山—侵入杂岩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幔源岩浆上涌促使地壳源岩发生重新熔融并与之混合,不断演化,最终侵位于地壳浅表的产物。岩浆的源区组成、结晶分异和高氧逸度条件等共同造就了该盆地及周围同时期金的成矿。  相似文献   
3.
赣东北蛇绿构造混杂岩是江南造山带最典型的地质实体之一,对其开展以大比例尺岩性填图+构造解析为核心的露头解剖。查明岩块类型包括0.9~1 Ga的洋壳残片蛇绿岩岩块和0.8~1 Ga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块,基质类型包括约1 Ga的蛇绿岩组分基质、0.9~1 Ga的洋盆沉积物基质和830~1000 Ma的碎屑复理石基质。混杂岩总体呈北东向延伸的网结状构造,就位期构造变形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的韧塑性逆冲剪切变形,并受到后期推-滑覆和走滑构造的叠加改造。综合解剖性填图认识和区域资料,认为赣东北樟树墩蛇绿构造混杂岩是弧后洋盆闭合至弧-陆碰撞等一系列洋-陆转换过程的产物,华南洋盆最终闭合的时间在780 Ma之后。研究成果丰富了蛇绿构造混杂岩专题填图方法,对认识华南新元古代洋盆演化及造山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长昌组中发现了樟科植物一新种长昌油丹Alseodaphne changchangensis sp.nov.的完整叶片化石标本,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纬度最低的油丹属化石,为进一步研究该属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海南岛始新世古气候提供了新的化石资料.根据叶的形态和表皮特征,当前标本与现生油丹A.hainanensis Merrill最为相似.现生油丹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在广东珠海万山群岛和越南北部也有少量分布.这些分布地的年均温为20~22.6℃,气温年较差12~12.6℃,年降雨量1784~2500mm.根据最近亲缘种原理,推测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可能接近于现生油丹分布地的气候.  相似文献   
5.
赣东北樟树墩蛇绿混杂岩带1∶50 000专题地质图数据库是按《1∶ 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和1∶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并应用室内与野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通过本数据库的建设,对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解剖,查明了蛇绿混杂岩带中岩块和基质的时代、岩石组合类型及其构造属性,并厘定出1~0.9 Ga、860~820 Ma和800~760 Ma三期俯冲增生杂岩,构建了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3阶段俯冲增生的弧盆演化模型。本数据库包含33个沉积地层单元、53个变质岩地层单元和3个侵入岩单元,数据量约为305 MB。该数据库充分反映了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1∶50 000专题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为揭示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洋–陆转换过程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6.
卢燕 《地质与勘探》2017,53(6):1039-1050
福建东际金-银矿床产于中生代东坑火山岩盆地西缘的流纹质凝灰岩中,矿区及周边火山-沉积岩系遭受了广泛且强度不等的热液蚀变。本文工作采用红外反射光谱技术在东际矿区三个勘探剖面上对钻孔岩心进行系统性高密度采样分析,结果显示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的大框架样式主要受原岩成分控制,具体表现为绢云母化趋向于发育于流纹质火山岩中,而绿泥石化则富集在安山质和英安质火山岩中。在更小的矿区局部空间范围内或单一岩性中,热液作用的物化条件作为次级控制因素决定着特定蚀变矿物的成分变化和蚀变类型的强度差异。从层状硅酸盐组合考虑,东际矿区热液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为最主要类型,而缺失发育良好的蒙脱石带,金-银矿化赋存在以伊利石为主的绢云母化带中,表明成矿环境属于低硫到中硫之间的浅成热液系统。含矿火山岩的热液蚀变组合和强度变化,以及金-银矿化的似层状特点,均指示成矿时流体是沿着南园组凝灰岩层内侧向流动,而蚀变分带细节显示在凝灰岩层中存在着二至三条流体主通道,金-银矿化则赋存在主通道中。流体主通道的热液蚀变标志是富铝绢云母,其与主通道之外的相对贫铝绢云母在红外光谱特征上反差明显。因此,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圈定整体热液蚀变系统的空间构型、解译成矿环境的物化条件及变化、并确定绢云母的铝含量变化用以判断成矿流体主通道位置,可以有效地缩小勘探目标和提高找矿工作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7.
赣南樟东坑钨矿具有典型的"上脉(黑钨矿石英脉)下体(蚀变细粒花岗岩)"和"上钨下钼"矿化模式, 为了弄清黑钨矿石英脉与蚀变细粒岩体型矿化之间在成矿时间上的关系, 对产于该矿细粒花岗岩中的辉钼矿和石英脉中的辉钼矿分别进行了Re-Os同位素定年. 测试结果为: 细粒花岗岩中的3件辉钼矿样品Re-Os等时线年龄为155.4±2.1 Ma(MSWD=1.12), 模式年龄154.9±2.6 Ma~156.5 ± 2.6 Ma, 加权平均年龄155.5±1.4 Ma(MSWD=0.44);而石英脉中5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154.6±1.7 Ma(MSWD=0.030), 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154.2±2.3 Ma~154.7±2.7 Ma, 加权平均年龄为154.29±0.98 Ma(MSWD=0.045). 上述结果表明, 花岗岩体型矿化与石英脉型矿化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高度一致, 从而证明了岩体中的钼钨矿化与石英脉中的钨钼矿化为同一次岩浆热液矿化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东坑铀矿床是粤北地区代表型花岗岩型铀矿床之一,复杂的成矿过程制约了人们对其成因的理解。文章依据成矿期次,将其中黄铁矿划分为4类:矿前期粗晶萤石-梳状石英中的黄铁矿(Py Ⅰ)、成矿期早阶段红色微晶石英中的自形-半自形黄铁矿(Py Ⅱ)、主成矿阶段沥青铀矿中的胶状-他形黄铁矿(Py Ⅲ)以及晚成矿阶段自形-半自形细粒黄铁矿(Py 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中Co、Ni、As、Se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而U、Pb、Cu、Zn、Bi等元素则以矿物包裹体的形式存在。Py Ⅰ和Py Ⅱ具有相对较高的As、Tl含量和较低的Co、Ni以及U、W、Mo、V、Ti含量,表明其形成温度较低;Py Ⅲ具有最低的As、Tl含量和最高的Co、Ni、Ti、V、Mn、U、Mo含量,暗示流体温度相对较高,且辉绿岩或深源流体可能提供了部分物质;Py Ⅳ的As、Tl、Sb略微升高,Co、Ni及Se、U、Mo、W、Ti、V、Mn、Cu、Zn则降低,且其Co/Ni值变化较大,结合结构特征认为其形成于流体快速降温过程。不同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的对比结果表明,东坑铀矿床主成矿期黄铁矿与竹山下“交点型”和辉绿岩中黄铁矿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东坑-菖蒲地区发育的燕山晚期脉岩为对象,阐述了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脉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对其成因进行探讨。认为中基性脉岩为岩浆快速上升侵位所形成,其岩浆来源于地幔混染端员,源区受到富集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酸性脉岩具A2型花岗岩特征,岩浆源区较深,以地壳组分为主,受到富集地幔组分混染;推测该区部分铀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或下地壳。  相似文献   
10.
溶解性有机质(DOM)在流域水环境中广泛存在,参与各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流域水体DOM含量和特性,从分子层面上解析DOM在流域尺度上的时空分异特征对流域水质管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以长三角地区樟溪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强度布设采样点,于2022年7月采集水样。结果表明,樟溪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物主要的分子式元素组成为CHO、CHON、CHOS,其中木质素/富羧酸脂环分子类有机物相对占比最高。在子流域空间分布上,人类活动强的子流域CHON、CHONS类型化合物含量更高。选取采样点距城镇距离、距源头距离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采样点缓冲区的比例来表征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DOM杂原子受人类活动强度影响,距源头的距离与水体DOM分子中氮原子的强度加权平均值(Nwa)和CHON化合物百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氢原子和荷质比的强度加权平均值(Cwa、Hwa、m/zwa)呈显著负相关。CHON分子的相对丰度与林地面积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农业用地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比较具有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水体DOM:典型农田、城镇土地利用类型DOM含有更多独特的CHON分子式,农田DOM在木质素/富羧酸脂环分子区域出现CHON分子式的富集,城镇DOM在脂肪类和木质素/富羧酸脂环分子区域均出现了CHON分子式富集。研究表明在城郊流域中,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水体DOM的分子特征,增加了分子多样性,促进了特定分子式的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