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7篇
  免费   2032篇
  国内免费   437篇
地球科学   7916篇
  2025年   75篇
  2024年   171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264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355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211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98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Mantle peridotites were early exposed at the sea-floor of the Jurassic Tethys derived from the subcontinental mantle of the Europe-Adria system. During continental rifting and oceanic spreading, these lithospheric peri-dotites were percolated via diffuse reactive porous flowby melt fractions produced by near-fractional melting of the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Ascending melts inter-acted with the lower lithosphere, dissolving pyroxenes and precipitating olivine, and crystallized at shallower levels in the mantle column causing melt impregnation.Subsequent focused porous flow formed replacive dunitechannels, cutting the impregnated oeridotites, which were conduits for upward migration of MORB-type liq-uids. Melt migration produced depletionlrefertilization and significant heating of the percolatedlimpregnated mantle, i.e the thermochemical erosion of the litho-sphere. Impregnated and thermally modified lithos-pheric mantle was cooled by conductive heat loss dur-ing progressive lithosphere thinning and was intrudeaby MORB magmas, which formed Mg-rich and Fe-richgabbroic dykes and bodies. Alpine-Apennine ophiolitic peridotites record the deep-seated migration of melts which changed their compositions and dynamics during the rift evolution. The thermochemical eros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y the ascending asthenospheric melts, which induces significant compositional and rhe-ological changes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is a major proces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 towards a slow spreading oceanic system.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保安地区火山岩的地质、岩石、副矿物、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火山岩相及火山机构等特征。并对其演化规律、形成机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富明 《四川气象》1997,17(4):80-84
1996年春季我国南方地区发生连续三个月的气温显著负距平,最大负距平区均出现在西南地区东部。本文分析了形成持续低温、阴雨的异常环流条件及其可能原因。指出前冬至初春欧亚地区极锋锋区偏南稳定;高纬多阻塞形势;南亚暖空气活跃是其基本环流特征。而前冬至初春欧洲及亚洲西部严寒多雪,青藏高原及南亚次大陆持续偏暖以及极地地区的暖空气稳定控制,是形成上述环流特征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作者曾在1989年提出关于高速滑坡形成机制的一种解释-“闸门效应说”此后,又进行了这方面的模型试验,并在滑坡预报研究中监测到焦家村滑坡的变形过程,二者均证明,“闸门效应说”是正确的,本文对此了简要介绍,本文还据实际观察到现象指出,由于环境条件不同,高速滑坡滑体的运动既可以表现出滑动特征,也可以很快转化成碎屑流有面出流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裴锋敏 《河南地质》1997,15(3):192-199
小秦岭地体中的褶皱包括露头褶皱和宏观褶皱和宏观褶组成褶皱的面理为闪生构造面理。露头褶皱为地壳早期伸展机制下发生左行张扭剪切作用产生的构造形迹;宏观褶皱为侵入岩浆穹起、底辟作用向外扩张窨推拉围岩形成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西峡地区金红石放层有三种岩石类型:钙质变质岩、基性变质岩和泥质-长英质变质岩。地其含矿层的层位、时代、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其原岩为沉积岩和基性火山岩,其形成环境为扬子板块北部古被动大陆边缘的陆缘断陷深海槽。  相似文献   
8.
9.
赵新 《中国测绘》2004,(4):60-61
《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一书,以康雍乾时期其有代表性的舆图为例,以大量档案文献材料为基础,对这一时期地图绘制的历史及地图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地图与疆域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初论豫南高压麻粒岩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翟淳,张清华,王奖臻,王国芝(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关键词高压麻粒岩,多期变晶作用,形成构造环境,豫南高压麻粒岩的形成和产状能提供有关地壳的演化和大地构造信息,向来为地学工作者所关注。但是,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