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科学   9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卫航片解释、野外地质调查和相关年代学研究与综合前人已有资料分析,阐明了红河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自中新世以来大规模右旋位错的地质依据,论述红河断裂带在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红河断裂带后期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与青藏高原隆升间的某些相关性。研究表明: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带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在北段区主要表现为尾端拉张伸展---构成典型的滇西北裂陷盆地区,且自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伸展型盆地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段区为典型的右旋走滑变形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上新世煤盆及礼社江水系均显示为同步右旋位错。上新世以来右旋位错量达30~32km;南段带内由山前水系右旋位错和断裂谷内右旋"撕裂"变形为主要特征。从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与山体快速隆起相伴的断陷盆地有从东南向西北扩展的趋势。根据地质研究结果,并结合区内 K Ar、FT和SEM测年资料分析,可以初步认为,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开始于 8~7Ma,强烈活动于5Ma±。  相似文献   
2.
富蕴断裂带位于阿尔泰山南侧,横切阿尔泰山褶皱带南缘及额尔齐斯深断裂,是一条呈北北西向展布的右旋走滑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错断水系、错断冲积扇、挤压脊、走滑拉分盆地等反映右旋走滑活动的典型构造地貌标志。本研究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构造地貌测量,对沿富蕴断裂带发育的系统错断水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沿富蕴断裂带发育不同级别的错断水系,大致可划分为6级:1931年地震形成的冲沟;9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15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50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150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2000m以上断距的错断水系。同时,结合研究区及邻区的第四纪冰川资料讨论了不同级别水系可能形成时间:恰尔沟三级支流可能形成时间为末次冰期Ⅲ阶段末期,约20ka;恰尔沟二级支流可能形成时间为末次冰期Ⅰ阶段末期,约120ka;恰尔沟一级支流可能形成于该地区冰川广泛消融的倒数第2次冰期的Ⅱ阶段末期,约为250ka;恰尔沟、水磨沟、白杨沟、乌铁布拉克河、卡布尔特河等可能形成于倒数第3次冰期Ⅱ阶段末期,约为360ka。最后,我们估算出富蕴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1.46~4.99mm/a。  相似文献   
3.
蒙古国境内的贝尔湖凹陷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主要勘探可开发区。早白垩世垂向充填演化序列综合研究表明,南屯组早期地层的大规模同生断裂系统组合样式及其分布对断陷湖盆内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凹陷内的充填序列和演化反映了幕式断裂作用及湖盆右旋走滑特征对盆内沉积体系演化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配合构造的右旋走滑运动严格控制古地貌、断裂坡折及断坡带的形成与分布,从而进一步控制着湖盆内碎屑岩沉积体系发育与沉积展布模式。凹陷内部的东次凹北洼槽内的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常常控制着粗碎屑沉积体系的沉积、沉降中心,特别是低位域近岸水下扇的发育和分布,是盆内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带。同沉积断裂具有多种组合样式,包括"人"或"之"字形等多种组合的断裂系统等,造就湖盆内复杂多变的构造古地貌及断裂坡折系统,严格控制着凹陷内砂体分散体系的沉积和堆积模式。揭示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活动和分布,再造各沉积期次构造古地貌、断坡带是进行沉积体系展布模式和砂体分布预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北麓梅山群中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灿  马文璞 《现代地质》1997,11(1):118-124
梅山群为分布于北淮阳地区位于佛子岭群之下、逆掩于晚泥盆世—石炭纪杨山煤系和中侏罗统红层之上的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在其中、上部发育NW走向的韧性剪切带,产状与区域片理一致。对韧性剪切带及其变形岩石———糜棱岩的宏微观构造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区域变质岩形成之后,具有右旋剪切的运动特点,反映大别山地块向北仰冲过程中所派生的侧向滑移作用  相似文献   
5.
云南中甸-大具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甸-大具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总体走向310°—320°。近年来我们对该断裂进行了1:5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发现了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其中,在丽江大具盆地内(金沙江右岸)沿断裂新发现一处典型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600m,宽120m左右,主要表现为地表挤压鼓包、挤压垄脊、张裂缝、挤压阶区等,呈NW走向,与中甸-大具断裂走向基本一致。野外工作中,我们详细记录和测量了地表破裂的破裂样式、破裂规模和相关定量数据,利用旋翼无人机测绘了地表破裂带的形态和展布,获得了高精度DEM,分析了地表破裂表现出的运动性质。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地表破裂的形成时代、归属、震级大小,简要分析了其发震断层。新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中甸-大具断裂活动特征、古地震及地震危险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红河断裂带后期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在地质上表现为: 北段-滇西北的正断裂陷南东向伸展变形和中南段的右旋剪切断错. 通过对剑川、弥渡东南、元江、元阳等典型断裂段中新世以来地层变形与断裂活动关系的研究, 认为红河断裂带于中新世以来有过2期正断剪切为主的断裂右旋活动. 对采自上述典型断裂段内与断裂右旋剪切活动相关的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简称FT测年, 下同), 同时以所测单颗粒年龄及围限径迹长度, 选择Laslet退火模式完成样品所经热历史的反演计算得出: 断裂带在(5.5±1.5)和(2.1±0.8) MaBP, 有过2次明显的断层剪切错动. 断裂中南段元江-元阳—带在3.6~3.8 MaBP及1.6~2.3 MaBP发育2期山体快速隆升, 这与红河断裂中新世末以来存在上述二次右旋正断位错事件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石榴石 Sm Nd 等时线法是近年来常用于较新年龄的测年方法。腾冲地块西缘新近发现的基性麻粒岩中石榴石和全岩的 Sm Nd 等时线年龄为 17~25 Ma, 是该麻粒岩经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年龄, 与区内右旋走滑断裂活动时限相一致,为确证腾冲地区的右旋走滑断裂是印支地块逸出的西部边界提供了 Sm Nd 等时线方法的年龄约束。并推断石榴石 Sm Nd 体系的封闭温度较低, 应低于那邦变质基性岩晚期变质作用的640℃~720℃。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南部第四纪右旋剪切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藏东南嘉黎断裂和滇西北断裂实地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不存在统一的边界走滑断裂。嘉黎断裂的西段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一个南北挤压作用下的东西向伸展构造区,发育近南北向的地堑系,嘉黎断裂西段是这些地堑之间的转换断层,具有较高的右旋走滑速率。滇西北断裂与红河断裂构成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该块体具有向东南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9.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塔什库尔干谷地活动构造与强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海省内一条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对公路工程危害现象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有限元分析,对其蠕滑运动下的致灾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断层蠕滑作用下的灾害多分布在上盘,且上盘公路南半侧多发张剪性破裂,北半侧多发压扭性破裂,交汇位置的先期破裂是由南侧路沿开始并向路内扩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