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髓内大块植骨及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髓内大块植骨及髓外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50~81岁,平均66岁。根据Neer分型,NeerⅡ型12例,NeerⅢ型16例,NeerⅣ型4例。32例中有4例合并肩关节脱位,均行急诊手法复位;5例为三叶草钢板固定;18例为解剖钢板固定;9例为锁定钢板固定,骨块均为自体髂骨块。结果 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在6~12个月骨性愈合,无骨不连、骨坏死、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情况。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功能评价标准,优18例,良12例,一般2例。结论大块髓内植骨及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便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影像学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83例手术时间平均(92.32±10.4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31.43±41.22)m L。减压节段:两节段8例,三节段12例,四节段29例,五节段34例。随访时间为9~36个月,平均(23.43±4.02)个月。疗效分析:优37.35%(31/83),良57.83%(48/83),可4.82%(4/83)。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VAS评分显著降低(均为P0.05);术后1年的颈椎曲率颈椎活动度和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椎管状径显著大于术前(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1%(3/8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脊柱通用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应用脊柱通用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36例,按照Tile分型方法 ,本组C1型19例,C2型17例,均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脊柱通用系统内固定。结果 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均提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采用Majeed评价标准评定,本组满意31例,良好4例,一般1例。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导致的垂直不稳及旋转移位,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脊柱通用系统固定,安全、牢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背景:跟骨是骨折常见部位,解剖学结构复杂,复位难度较大。手术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主要策略,既可恢复骨折部位形态,又可达到关节面重建的效果。目前选择何种入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接受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治疗情况(观察组),收集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的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采用Maryland评分及AOFAS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 Morrey法评价术后6个月的距下关节活动度并记录末次随访的并发症情况。选取同期的28例接受“L”形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均优于术前,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距下关节的重度受限率及评分均较低,而轻度受限率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促进术后恢复并减少对距下关节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肉瘤患者血浆sST2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骨肉瘤患者术前血浆标本68例及术后血浆标本33例,选取同期7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标本作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以上样本的sST2水平,比较骨肉瘤患者术前与健康体检者的血浆sST2水平差异及骨肉瘤手术前后血浆sST2水平的变化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浆sST2水平在骨肉瘤早期诊断中的效能;进一步分析骨肉瘤患者治疗前血浆sST2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肿瘤部位、Enneking分期、病理亚型和AKP水平)的关系。结果 68例骨肉瘤患者术前血浆sST2水平为(392.71±176.93)pg/ml,高于75例健康体检者的(67.61±32.47)pg/ml(P<0.05),33例骨肉瘤患者术后血浆sST2水平为(169.09±91.43)pg/ml,低于术前的(412.15±182.4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sST2水平诊断骨肉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994(95%CI:0.986~0.998),取截断值为147.50 pg/m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59%和97.33%;骨肉瘤术前血浆sST2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病理亚型均无关,但与Enneking分期和AKP水平有关,其中Ⅲ期的血浆sST2水平高于Ⅱ期,AKP升高者的血浆sST2水平高于AKP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肉瘤患者血浆sST2升高且术后该指标水平降低,且均与Enneking分期和AKP水平有关,可能参与了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对骨肉瘤诊断及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