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端粒酶hTERT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表达的分布及其和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关系。方法 35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和10例正常肺组织冰冻切片经抗hTERT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TERT表达的分布。同时测定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35例肿瘤标本中,用免疫组化分析hTERT表达呈阳性27例,镜下观察阳性信号为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于癌细胞的细胞质。用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表达呈阳性30例,hTERT呈阳性表达的27例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呈阳性的为22例。10例正常组织二均为阴性。结论 hTERT仅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且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根的微量化学成分.方法:用纯净水提取,溶剂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柱色谱分离等方法分离并纯化亚麻根的微量成分,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亚麻根中得到5个微量成分,其结构分别被鉴定为E-3-甲基-2,5-琥珀酰亚胺-5-肟(1),次黄嘌呤(2),壬二酸-1,9(3),亮氨酸和异亮氨酸(4和5).其中,4,5是2个化合物的混合物.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琥珀酰亚胺衍生物,化合物2~5是首次从亚麻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7,4′-二氧-(β-羟乙基)葛根素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氯代乙醇法和环氧乙烷法合成了 7,4′ 二 氧 (β 羟乙基 )葛根素 ,其中环氧乙烷法是比较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GnRH激动剂主动免疫母羊对生殖激素分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nRH激动剂(GnRHa)主动免疫对绵羊生殖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作用,并深入研究GnRH-A免疫调节动物生殖功能的机理。方法:42只5~6月龄母绵羊(Ovis aries)随机分为6组(n=7),EG-Ⅰ、EG-Ⅱ和EG-Ⅲ分别于0和14天皮下注射阿拉瑞林抗原200、300和400μg;EG-Ⅳ和EG-Ⅴ分别皮下注射阿拉瑞林抗原200、300、0、7、14和21天各一次,共4次;对照组在0和14天皮下注射抗原溶媒(除不用阿拉瑞林外,其余成分和制备方法与阿拉瑞林抗原相同)2.0 ml。无菌采集不同时段的血液,分离血清。以ELISA测定血清GnRH抗体浓度,用激素检测试剂盒(ELISA)分别测定血清GnRH、FSH、LH和E2浓度。结果:①阿拉瑞林首次免疫7天后,各实验组的抗体浓度逐渐升高,EG-Ⅰ、EG-Ⅱ和EG-Ⅲ分别在28、28和35天达到峰值(P<0.05),EG-IV和EG-V则在在45天达到峰值(P<0.01),至60天时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4~60天间EG-IV和EG-V抗体浓度均高于EG-Ⅰ、EG-Ⅱ和EG-Ⅲ(P<0.05)。②EG-Ⅰ、EG-Ⅱ的GnRH在21和28天抵谷值(P<0.05),EG-Ⅲ、EG-Ⅳ和EG-Ⅴ则在45天抵谷值(P<0.01),且以EG-Ⅴ为最低。谷值之后逐渐上升趋势,70天时达到免疫注射前水平。③实验组血清FSH浓度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EG-Ⅰ、EG-Ⅱ和EG-Ⅲ于28、28和35天达到峰值(P<0.05),而EG-IV和EG-V在60天达到高峰值(P<0.01)。④实验组绵羊血清LH呈下降趋势,EG-Ⅰ、EG-Ⅱ和EG-Ⅲ分别在21、21和28天达到谷值(P<0.01),EG-Ⅳ和EG-Ⅴ在35天达到谷值(P<0.01)。35天时EG-Ⅳ和EG-Ⅴ低于EG-Ⅰ、EG-Ⅱ和EG-Ⅲ。⑤各组的血清E2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GnRH激动剂(阿拉瑞林)抗原主动免疫可促进GnRH抗体的生成,抑制母羊GnRH和LH的合成与分泌,增强FSH的合成与分泌,且随着注射剂量和注射次数的增加,这种作用更加明显,而对血清E2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亚麻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亚麻根Linum usitatissimum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vanillic acid,1),丁香酸(syringic acid,2),黄嘌呤(xanthine,3),牡荆苷(vitexin,4),异香草醛(isovanillin,5),(E)-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1,2-二苯乙烯[(E)-3,3'-dimethoxy-4,4'-dihydfoxystilbene,6],2-甲氧基对苯二酚-4-β-D-吡喃葡萄糖苷(tachioside,7),β-谷甾醇和豆甾醇(8和9)混合物,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chloride,10).结论:化合物1~3,5~7,10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