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是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用于中成药评价的实例,重点评估可能影响多成分吸收时序的溶出同步性问题。实验采用HPLC测定复方葛根芩连片中9种成分在不同溶出介质中不同时间点的累积溶出百分率,绘制体外溶出曲线,采用相似因子(f2)和聚类分析进行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水介质中,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似性较差,相似因子均为43;在pH 7.4介质中,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似性较差,相似因子分别为31和45;其他介质中各峰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均相似性较好。该实验表明峰3,4,5和6(小檗碱)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具有完全同步溶出的特性;峰1和峰9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具有基本完全同步溶出的特性;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不具有同步溶出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雷尼替丁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并用该模型模拟各因素对盐酸雷尼替丁片剂生物等效性的影响,为生物等效豁免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查询不同数据库关于雷尼替丁理化参数的相关文献,遵照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生物等效研究的指导原则,采用GastroPlusTM9.5软件建立雷尼替丁注射给药和口服给药的PBPK模型,并通过倍数误差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再根据已建立的PBPK模型对可能影响雷尼替丁片剂生物等效性的各因素进行体内模拟。结果:PBPK模型预测雷尼替丁的药-时曲线与实测值拟合良好。药动学参数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AUC0-inf)和截止至终末观察点时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与实测值接近,倍数误差 < 2。影响因素沉淀时间(90~9 000 s)、胃pH(0.5~6)、十二指肠pH(0.5~8)、溶解度(100~10 000 g·L-1)对Cmax和AUC0-t值几乎无影响;当胃排空时间在0.125~0.5 h内时,随着胃排空时间延长,Cmax略有下降,AUC0-t基本不变,Cmax和AUC0-t均符合生物等效(BE)标准;当渗透性在(0.62~2.48)×10-4 cm·s-1内时,随着渗透性增加,Cmax和AUC0-t均增加;Cmax在渗透性为(0.84~1.82×10-4 )cm·s-1时符合BE标准,在渗透性研究范围之内AUC0-t均符合BE标准;当小肠转运时间在1.586~6.344 h内时,随着小肠转运时间增加,Cmax略有增加,AUC0-t也略有增加,Cmax和AUC0-t都符合BE标准;在120 min内药物溶出度达到85%时,不同制剂与口服溶液在体内的Cmax和AUC0-t是一致的,不会受溶出的影响。结论:所建PBPK模型准确可靠,可用于模拟和评价各因素对BE试验的影响程度,为生物等效豁免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和方法探索中药枸杞子中发挥抗癌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中药枸杞子中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并用Cytoscape3. 7. 1软件建立"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抗癌靶点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和"活性成分-重要靶点-通路"网络,探究枸杞子的抗癌作用机制。结果:"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包含30个化合物123个靶点。PPI网络中有77个靶点,度值排名前5的抗癌靶点有PIK3CA、ITGB1、EGFR、IL2和PIK3CD。"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说明枸杞子中发挥抗癌作用的活性化合物有22个,可直接作用的抗癌靶点有6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共28条,涉及癌症通路、炎症通路和免疫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枸杞子的基本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序贯代谢的研究思路,研究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多种成分在体内的代谢情况,遴选白芍潜在质控成分。方法 制备白芍水提物,通过在体动物实验的方法,收集白芍的肠代谢、肝代谢以及综合代谢样品,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itve MS),对各个样品所含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别。结果 白芍水提物中共鉴定出36个化学成分。序贯代谢结果显示,共有17个原型入血成分,其中有14个成分在经肠代谢样品中检测到,有8个成分先经肠代谢、再经肝代谢后可检测到,有11个成分在经ig给药的综合代谢样品中检测到;羟基芍药苷、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环五(异)亮氨酸、环六(异)亮氨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这7个成分在3种代谢部位均可以检测到。结论 共遴选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等17个经代谢后仍原型入血的成分,可作为日后白芍质控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模拟分析10种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haloperidol)、舒必利(sulpiride)、美哌隆(melperone)、氯氮平(clo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利培酮(risperidone)、齐拉西酮(ziprasidone)、瑞莫必利(remoxipride)、氨磺必利(amisulpride)、雷氯必利(raclopride)口服给药后在人体内对多巴胺D2受体(DRD2)占有的时间过程。方法 通过对10种抗精神病药物的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的药动学数据模拟计算获取建模的药动学(PK)参数;通过已发表的文献数据计算获取10种抗精神病药物的结合动力学(BK)参数和细胞内DRD2受体合成动力学(TK)参数;基于获取的PK、BK、TK参数建立10种抗精神病药物的DRD2受体占有率数学计算模型(PK-BK-TK模型)。结果 已上市的9种(不包含雷氯必利)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推荐剂量下对DRD2的最大受体占有率均在65%以上,预测的DRD2受体占有率曲线与其临床药效持续时间有良好的一致性;雷氯必利的合理给药剂量为2mg。结论 利用PK-BK-TK数学模型能准确预测抗精神病药物口服后在人体内对DRD2受体的占有过程。该模型可为评估化合物在体内拮抗DRD2受体的活性与潜在毒性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卡博替尼的生理药动学及其主要靶点的靶点占有率联用(PBPK-TO)模型,并预测CYP3A4的调节剂(抑制剂和诱导剂)对其PK/PD的影响。方法 通过运用公式和收集参数,建立卡博替尼的PBPK模型,利用文献实测值进行验证,并联合主要靶点的结合、解离速率常数(konkoff)搭建成PBPK-TO模型;通过结合CYP3A4竞争型抑制剂酮康唑、时间依赖抑制剂地拉韦啶和诱导剂利福平的PBPK模型,研究其对卡博替尼的PK/PD的影响。结果 成功建立了卡博替尼PBPK-TO模型;联合用药时,酮康唑、地拉韦啶和利福平对卡博替尼最大血药浓度(cmax)和激酶靶点的最大靶点占有率(TOmax)均无显著性影响;酮康唑能使卡博替尼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增加34%,3个主要靶点的靶点占有率大于60%的持续时间(DTO>60%)均增加30%以上;地拉韦啶能使卡博替尼AUC0-t增加16%,3个主要靶点的DTO >60%均增加20%以上;利福平能使卡博替尼AUC和靶点的DTO >60%减少70%以上。此外,也研究了联合用药时临床合理的剂量调整方案,当单独使用卡博替尼60 mg作为治疗剂量时,与酮康唑联用剂量需要降低至40 mg;与地拉韦啶联用,不需要调整剂量;与利福平联用时,剂量需要增加到80 mg。结论 建立的PBPK-TO模型能较好地预测CYP3A4抑制剂、诱导剂对卡博替尼PK/PD的影响,为药物相互作用模型研究和临床使用剂量调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表,其特定的地域、优良的品质和确切的疗效使之成为中医药的精髓。但道地药材优质性的科学内涵、其质量与疗效的关系一直是道地药材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质效代关联理论是以疗效为评价核心,以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以多成分同时检测为手段,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药理模型实验法和数学分析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将"质量、药效、代谢"相关联,从中医药吸收、代谢和中药药效多重角度共同评价道地药材的质量,探讨道地药材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该研究首先采用指纹图谱的方法对道地药材的质控成分进行指认和遴选,建立药材多成分的定性、定量方法;然后通过生理动物和模型动物对比研究的方法开展质效代关联实验,全面考察成分;最后通过药效关联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到与药效关联的首选质控组分及其比例关系,确定药效物质基础,建立道地药材质量最优的科学评价体系,为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替格瑞洛在健康人群中的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预测其口服给药后在人体的吸收部位与吸收量及组织分布特征,为预测替格瑞洛药物互相作用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和ADMET Predictor软件计算获取替格瑞洛建模的理化参数及生物药剂学参数,通过替格瑞洛注射给药的药动学数据获取替格瑞洛在人体的清除率(CL),应用Gastro PlusTM软件建立替格瑞洛口服给药的PBPK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通过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能预测药物体内药-时曲线,预测药物吸收部位与吸收量及口服给药后药物在各个组织及器官中的药物暴露量。结果:模型拟合替格瑞洛的药-时曲线与实测值的平均折合误差(AFE)和绝对平均折合误差(AAFE)值分别为1.0和1.1,这表明所建立的PBPK模型有效性良好。药物主要的吸收部位为空肠,吸收量为35.8%。口服替格瑞洛后,药物在身体各个组织中均有广泛的分布,其在脂肪组织、红骨髓和黄骨髓中的药物显露量约是血中药物暴露量1.6倍。结论:所建立的PBPK模型可较好模拟替格瑞洛口服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行为,对于预测药物可能的相互作用及临床给药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明确中药临床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建立以药效为核心的质量评价方法是目前中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根据中药质量评价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以疗效为理论核心,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药理模型实验法和数学分析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中药与“质-效-代”关联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模式”,建立“质效代关联”的中药质量评价理论,从中药吸收、代谢和药效多重角度共同把关中药质量,补充和完善现行“惟成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与标准,保证中药产品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模拟分析黄芩素、槲皮素、高良姜素对黄嘌呤氧化酶体内靶点占有率.方法:通过体外酶促反应测定非布司他、黄芩素、槲皮素、高良姜素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其结合自由能进行预测,同时,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其结合速率常数(kon)和解离速率常数(koff).基于测定的结合动力学参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