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6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半个世纪以来,肾移植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仍然是困扰移植界的一大难题。组织配型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紧密相关,良好的组织配型对提高肾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HLA在组织配型中的应用1.1HLA配型HLA配型,即组织相容性试验,控制肾脏移植中的免疫反应(特别是HLA体液免疫介导的排斥)和器官的分配。排斥反应是肾脏移植的重要免疫问题,控制排斥反应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是一组细胞表面抗原,MHC不仅具有同种抗原的功能而且也是对T辅助细胞表达外来抗原的一个重要媒介。人类白细胞抗…  相似文献   
2.
我科对12例14颗在1978年以前经干髓治疗充填术后牙体纵裂的患牙经根管治疗术后采用壳冠修复,取得了保留牙齿、恢复咀嚼功能及形态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男11例,女1例。牙齿14颗,均为,年龄35~53岁,平均46.6岁。龋齿经干髓充填术后  相似文献   
3.
熊睿  丁利民  杨华  李新长 《器官移植》2021,12(3):317-323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防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62例保留规律随访资料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BK病毒DNA载量分为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35例)和非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227例)。总结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受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62例肾移植受者中,35例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发生率为13.4%。发生中位时间181(126,315)d,发生率在移植术后6个月内最高,6个月至2年逐渐降低,2年后有所回升。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史、急性排斥反应(AR)、捐献类型及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均为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AR及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ATG治疗史、发生AR、发生DGF以及捐献类型为DBCD的受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低于无ATG治疗史、无发生AR、无发生DGF及其他捐献类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活体器官捐献]的受者(均为P < 0.05)。结论  DBCD、AR及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此类受者的术后监测并给予早期干预可能是预防BKVAN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变化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4例肾移植受者(其中男26例,女28例),根据术后12周内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组和稳定组,于术前1-2d、术后1周、4周、8周、12周分别取外周静脉血样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水平。结果术前第1-2d,急性排斥组和稳定组的Treg细胞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4周内两组Treg细胞水平均急剧下降。术后第4-8周,稳定组受者的Treg细胞水平开始回升,而急性排斥组继续下降。术后第8-12周,稳定组的Treg细胞水平明显回升,但排斥组则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此阶段两组Treg细胞水平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水平的检测可协助预测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高危群体,有助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成年男性肾移植受者在未接受过任何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情况下,肾移植后10年内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定期随访的男性成年肾移植受者,均完成一般情况问卷、生化指标检测、骨密度及前后段胸腰椎侧位X线摄片.结果 成年男性肾移植受者141例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54例肝移植受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54例肝移植受者中6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11.11%(6/54);死亡1例,病死率1.85%(1/54)。移植前后有多种因素与术后肺部感染有关。结论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率、病死率较高,早诊断、早治疗、及时"个体化"调整免疫抑制剂、控制液体入量、术后尽快拔除气管插管、保护肾功能、加强营养、提高病原检测技术及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等是防治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关键。围手术期多方面因素均可能成为肺部感染的诱因,其防治工作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7.
8.
背景:关于欧美人群中CYP3A5基因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之间关系已有报道,然而这些研究的数据多来自于移植后1个月~1年,缺乏移植后早期的资料.目的:探讨CYP3A 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关系,分析CYP3A5基因型对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和毒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按CYP3A5基因多态性将45例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分为*1/*1型组(11例)、*1/*3型组(15例)和*3/*3型组(19例),他克莫司初始剂量均为0.15 mg/(kg·d),1周后根据目标浓度调整他克莫司剂量.结果与结论:术后7 d,1个月,3个月* 3/* 3型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剂量比显著高于* 1/*3型组和*1/*1型组(P < 0.05) ;3个月内*1/*1型组急性排斥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1/*3型组和*3/*3型组(P < 0.05).3个月内*3/*3型组高血糖、神经及肾毒性等不良反应显著高于*1/*1型组.结果可见*1/*1基因型患者在肾移植早期难以达到有效目标血药浓度,使该组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不合适采用目前他克莫司的初始剂量方案作为早期的抗排斥反应方案;*3/*3基因型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明显升高,使3个月内毒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因此,根据CYP3A5 基因多态性作为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的依据,既能使* 1 /* 1型患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下降,又能使* 3 /*3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提高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亲属成人间活体肝移植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活体肝移植的开展扩大了供体来源,有效缓解了供肝匮乏的局面,且活体供肝冷缺血时间短、质量好;若供、受者为亲属,可能具有免疫相容的优势.目的:总结1例亲属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体会,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手术方式及移植效果.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门脉高压症患者1例,女性,年龄54岁,拟行肝移植手术.供者为患者外甥,23岁,既往身体健康.经术前评估后,切取供者右半肝并原位移植给受者.术后常规给予免疫抑制、防治感染、护肝、支持等治疗.结果与结论:术后供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4 h,失血约150 mL,术后第5天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0 d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提示符合活体肝移植供体右半肝切除术后改变.术后受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7 h,失血约500 mL,彩超检查移植肝血管通畅,血供良好;生化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提示移植肝功能情况良好.术后供、受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健康存活,门诊随访肝功能正常.结果说明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为术前周密的准备工作,选择最佳的移植手术时机以及手术的成功创造了最佳条件,是在尸体供肝短缺的情况下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1例32岁的肝硬化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受体施行一期同种异体肝肾联合移植。供受体血型等组织配型相匹配,肝移植采用经典的原位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移植方法,将移植肾置于右髂窝。移植前予以赛尼哌行免疫诱导,移植后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强龙三联疗法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受体移植后肝肾立即发挥作用,移植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移植肝肾功能恢复良好。提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组织配型、完善的移植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及移植后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