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直肠上动脉灌注亚甲蓝对低位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标本系膜完整性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按照TME原则进行根治性手术的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切除标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甲蓝组和常规检测组.每组10例。常规检测组术后肉眼观察直肠系膜完整性情况.亚甲蓝组经直肠上动脉灌注肝素和亚甲蓝.观察有无亚甲蓝从系膜表面溢出.并进一步对亚甲蓝溢出处系膜及系膜淋巴结情况进行镜检。结果所有病例标本肉眼下观察直肠系膜均完整.亚甲蓝组经直肠上动脉灌注亚甲蓝后,直肠系膜染色明显.8例直肠系膜面无亚甲蓝溢出.提示直肠系膜完整.2例出现亚甲蓝溢出,提示系膜存在肉眼观察无法辨别的缺损,并在镜下得到证实。此外,亚甲蓝组淋巴结平均检出数目(17.3±2.4)枚,而常规检测组为(12.4±5.4)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结直肠外科医生应在TME术后常规对直肠系膜完整性进行细致评价,亚甲蓝灌注染色是判断系膜微小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并能提高淋巴结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 共11 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 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392例(29.7%)、静脉麻醉1 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术后留置导尿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76,95% CI 1.33~2.27,P<0.01)和女性(OR=1.36,95% 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后会阴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风险(后会阴阻滞麻醉:OR=1.42,95% 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 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 CI 1.09~6.93,P=0.032)。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 CI 0.42~0.84,P=0.003)及<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 CI 0.54~0.90,P=0.006)。结论 年龄≥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血清中IL-22与FOLFOX化疗抵抗的相关性,并通过体外细胞试验探究IL-22能否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系产生化疗抵抗。方法 通过ELISA法检测60例根治术后接受FOLFOX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清IL-22表达;通过细胞增殖试验检测IL-22对化疗药物作用下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 IL-22在化疗抵抗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化疗敏感患者。IL-22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和SW620对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的化疗抵抗。结论 IL-22与FOLFOX化疗抵抗状态明显相关,可作为参与化疗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时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的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 共11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1.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392例(29.7%)、静脉麻醉1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其他麻醉方式26例(0.2%).术后留置导尿管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76,95%CI 1.36~2.27,P<0.001)和女性(OR=1.36,95%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针药复合麻醉相比,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使POUR风险增高(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OR=1.42,95%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CI 1.09~6.93,P=0.032).在校正性别、年龄及疾病诊断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结果类似(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校正OR=1.33,95%CI 1.06~1.67,P=0.014;静脉麻醉:校正OR=1.43,95%CI 1.06~1.92,P=0.019;椎管内麻醉:校正OR=4.93,95%CI 1.92~12.67,P=0.001).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CI 0.42~0.84,P=0.003)及年龄<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CI 0.54~0.90,P=0.006).结论 年龄≥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黄进  汪庆明  梅祖兵 《安徽医药》2023,27(8):1577-1581
目的 观察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3―12月在上海曙光医院住院治疗的复杂性肛瘘病人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对照组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观察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术中记录不同术式,分别在术后1、3、7 d、2周、3周、1月、3月观察病人疼痛、肛门Wexner评分、创面肉芽肿生长情况、创面分泌物量等,评价两种术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近90%,观察组复发率为9.4%,对照组为22.0%,两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1周、3周、1个月疼痛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肉芽肿较对照组更平整,创面分泌物量少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Wexn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肛门失禁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 与LIFT术相比,TROPIS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缩短了愈合时间、减少创面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甲硝唑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疗效.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截止2020年9月发表的比较口服或静脉使用甲硝唑相对安慰剂治疗III~IV度混合痔并评价其对疼痛缓解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追溯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组3例藏毛窦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加-29岁.病程6个月至2年.3例患者在此前均在外院接受过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藏毛窦切除缝l合术2例.病变面积5 cm×5 cm、9 cm×9 cm和15 cm×15 cm,3例患者均行磁共振检查,提示骶尾部皮下脂肪层内不规则软组织影,窦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试验研究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手术前后瘘管和肛管局部菌群的变化及其与未患肛瘘健康人群的菌群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12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依据肛瘘位置不同分为高位肛瘘组和低位肛瘘组,两组各10例,未患肛瘘的健康人群10例纳入无肛瘘组,通过采集肛瘘患者术中瘘管分泌物,术前、术后肛管分泌物及未患肛瘘健康人群的肛管内分泌物,运用16S rDNA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细菌群落多样性算法(OUT聚类、Alpha多样性),分析各组别、各时期的菌群特点,并进行功能富集。结果:无肛瘘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最低;术前高位肛瘘组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低位肛瘘组;瘘管分泌物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同组病例肛管分泌物。结论:肛瘘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均高于健康人群,瘘管内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均高于肛管,术后肛瘘患者肛管内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下降,但仍较健康人群高。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由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慢性炎性疾病,通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呈慢性、复发性或进行性炎症的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肠道免疫反应和正常肠道菌群的改变,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两种形式。目前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难点。众所周知,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优势菌群、条件致病菌及病原菌三种类型,与人体正常机能的发挥关系密切,而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肠腔内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公认为机体最重要的屏障之一,这两者可以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来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态。该文将围绕肠道菌群、肠道免疫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