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9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因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滑脱症曾行后路减压、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12~132个月(平均41.6个月)出现新的腰腿痛症状的病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与术前资料比较,并行手术治疗.结果:X线片显示融合的上方(1个节段7例,2个节段1例)或下方(1个节段2例)邻近节段出现了退变,首次术前及术后上述邻近节段均未见退变征象.8例MRI显示邻近节段出现了新的椎管狭窄,且有明显的神经压迫.采用后路术式,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经7~36个月平均12.1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0%.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之一,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的原因.对于有明显神经压迫者,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与规律,提高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2004年1月我院经X线、CT、MRI及手术证实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65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T10-T12L1)43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6例,多节段突出组6例。结果躯体感觉障碍89.2%(58/65)和下肢无力83.1%(54/65)是最多见的症状。9.2%(6/65)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47.7%(31/65)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43.1%(28/65)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仅3例为单根神经根损害,其余表现为多根神经或马尾神经的损害。腰背痛44.6%(29/65)和下肢无力40.0%(26/65)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低位胸椎间盘突出以混合性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58.1%(25/43),易导致行走障碍、足下垂、下肢肌张力升高和病理征阳性;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则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93.8%(15/16),易造成腰背、下肢疼痛及马尾神经损害。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广泛、体征多样,当临床上存在以下情况时应高度怀疑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①大腿前方、外侧或腹股沟部位出现感觉障碍者;②下肢无力,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减退者(如足下垂);③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范围广泛、不规则,缺乏根性分布特征者;④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或虽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但难以用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解释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手术并发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对103例手术治疗的胸椎OLF患者中并发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发生硬脊膜损伤,发生率为29.13%;2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1.36%,其中21例患者经以俯卧位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伤口全层裂开,二次手术后痊愈。结论: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是胸椎OLF手术易发生的并发症;俯卧位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案,但患者较痛苦,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通常采用静止细胞培养方法体外构建细胞 陶瓷复合物 ,陶瓷中成骨细胞数量少 ,影响体内移植产生骨组织的数量和质量[1] 。本研究采用一种动力性细胞培养方法 ,改良细胞 陶瓷复合物体外构建 ,观察移植体内骨组织生成情况。1.材料和方法 :雄性成年新西兰白兔 (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部购买和饲养 ) ,髂后上棘处骨髓穿刺抽取骨髓 ,加入DMEM条件培养液 (DMEM ,15 %胎牛血清 ,青霉素链霉素双抗 ,L 抗坏血酸 5 0μg/ml,β 磷酸甘油钠 10mmol,地塞米松10 -8mmol) [2 ] ,37 0℃ ,5 %CO2 ,10 0 %湿度条件下培养和诱导分化。多孔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部位清创加碘伏盐水冲洗对降低胸腰椎后路手术感染的作用。方法对自2010-01—2012-06诊治的胸腰椎骨折、椎管狭窄等需要实施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患者360例随机分组,比较术后感染发生率。手术部位生理盐水冲洗组(A组),碘伏冲洗组(B组),清创盐水冲洗组(C组),清创碘伏冲洗组(D组)。结果 4组均成功手术。共15例发生术后感染,其中A组8例,B组5例,C组2例,D组0例。早期感染A组6例,B组4例,C组0例,D组0例。2例感染通过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良好,其余行手术清创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6~8周。3例发生再感染,再次清创灌洗并取出内固定。358例获得随访10~18个月,平均14个月。A、D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手术部位清创加碘伏冲洗对预防胸腰椎后路手术感染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均55.7岁;随访58~120个月,平均84.6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64±3.07分,腿痛VAS评分为7.40±2.78分,JOA评分为8.16±6.58分,ODI评分为30.55±11.30分。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JOA、ODI评分,按Fischgrund标准判定疗效;行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手术区域的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并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长短、跛行距离、术前下肢麻木、术前VAS和JOA及ODI评分、既往腰椎手术史、合并症、融合方式、融合固定节段长短、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别与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ODI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4.06±3.70分,腿痛VAS评分为4.90±3.40分,JOA评分为19.98±14.0分,ODI评分为13.67±8.5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评定,优21例,良60例,可28例,差9例,优良率为74.6%。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5例患者螺钉周围出现透亮线,2例明确出现螺钉松动,1例植骨区可疑未融合,1例出现横突植骨区骨吸收;71例相邻节段出现退变,退变率为60.2%,有症状的相邻节段退变13例(1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术后腰痛VAS评分显著相关,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与术后腿痛VAS评分显著相关,年龄与术后ODI评分显著相关(P0.05);合并症、体重指数、跛行距离、术前VAS与JOA及ODI评分、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方式和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因素对术后远期疗效无影响(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较满意,性别、年龄、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可能是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后路全椎节切除、双轴旋转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陈旧结核性后凸的手术效果,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2004年5月~2011年9月,采用后路全椎节切除、双轴旋转矫形固定融合术治疗重度陈旧结核性后凸畸形患者33例。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34.7±14.1岁(11~63岁),其中年龄≥35岁18例,35岁15例;术前平均后凸角98.9°±18.2°(70.0°~130.0°),其中≥100°者17例,100°者16例;后凸顶点位于上中胸椎(T10及以上)19例,胸腰段及腰椎(T11及以下)14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B级各1例,C级5例,D级12例,E级14例。ODI术前平均19.5±9.4分。根据年龄、后凸顶点位置、后凸角度、术前Frankel分级、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组。对所有患者行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正侧位X线摄片,测量后凸Cobb角,对合并侧凸的患者测量侧凸Cobb角。对手术前和随访时的患者进行脊柱矢状位平衡测量、实际身高测量、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Oswestry评分、VAS评分和手术PSI满意指数的评定。总结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积极采取相应处理。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平均后凸Cobb角98.9°±18.2°,术后平均为30.9°±11.3°,矫正率为69.1%,末次随访时平均为34.8°±15.1°,矫正率为65.3%。患者脊柱矢状位平衡、身高测量、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Oswestry评分、腰背痛VAS评分均改善,手术总体满意率为87.9%。并发症发生率为54.5%,其中术中并发症12例、术后短期并发症2例、术后中远期并发症4例。所有并发症均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发生并发症者的总体后凸矫正率与未发生并发症者相当,但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者在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均明显不如无并发症者。结论:后路全椎节切除、双轴旋转矫形手术是治疗重度陈旧结核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但需要尽量防止严重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HDDS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年龄14.9±5.9岁(9~35岁)。均行减压、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随访42.5±33.1个月(3~120个月)。依据术后末次随访时的Dubousset腰骶角(Dubousset lumbosacral angle,Dub-LSA)将患者分为70°(7例)、70°~79.9°(8例)、80°~89.9°(4例)及≥90°(16例)四组,依据末次随访时滑脱的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Ⅲ度及以上(5例)、Ⅱ度(6例)、Ⅰ度以内(24例)三组,分别对比各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结果:滑脱率术前为(66.7±22.5)%(35%~100%),末次随访时为(18.9±20.9)%(0%~72%);DubLSA术前为61.9°±14.7°,末次随访时82.1°±17.3°。末次随访时Dub-LSA越大、滑脱程度越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较术前改善越明显;直至Dub-LSA≥90°和滑移程度在Ⅰ度以内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均有显著性改善,由后倾型骨盆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的比例显著增加。Dub-LSA≥90°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6.4°±6.5°与27.2°±4.9°(P0.001)、SS分别为33.5°±9.1°与42.1°±9.3°(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16)与43.8%(7/16)(P=0.00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滑脱程度在Ⅰ度以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8.9°±8.6°与30.6°±7.4°(P0.001)、SS分别为31.4°±11.5°与41.2°±8.7°(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24)与29.2%(7/24)(P=0.009),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将HDDS患者的Dub-LSA复位至≥90°和将滑移复位至Ⅰ度以内能够显著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且能够将部分(43.8%)后倾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腰椎组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腰椎管狭窄症(LSS)、腰椎滑脱(LS)、腰椎退变性侧(后)凸(LDS)行腰椎后路减压术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诊断、是否翻修手术、手术方法、减压节段数、融合方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脑脊液漏的诊断、术中及术后处理方法.按1:3配比选择对照组,观察脑脊液漏组术后引流特点和引流管留置时间.结果:共纳入因退变性腰椎疾患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患者1425例,其中男675例,女750例,年龄16~80岁,平均54.6±13.1岁.LDH 378例,LSS 647例,LS 304例,LDS 96例;初次手术1351例,翻修手术74例;1节段减压635例,2节段减压491例,3节段减压204例,4节段及以上减压95例.术后57例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为4.0%,其中LDH 7例,发生率为1.9%;LSS 30例,发生率为4.6%;LS 13例,发生率为4.3%;LDS 7例,发生率为7.3%.4种疾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翻修手术发生脑脊液漏9例,发生率为12.2%;初次手术发生脑脊漏48例,发生率为3.6%,差异有显著性(P<0.05).减压节段数4节段及以上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3.7%,高于1节段(1.9%)、2节段(3.7%)和3节段(6.9%)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翻修手术和减压节段数≥4是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脑脊液漏患者采用预防感染、体位调节、引流管留置平均5.6d,卧床休息6~7d,无一例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无一例形成脑脊液囊肿或瘘管,但引流量较对照组大.结论:翻修手术与减压节段数≥4是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脑脊液漏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5~6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颈髓损伤与低钠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髓损伤后出现低钠血症的并发症尚未引起广泛重视,此文观察了39例颈椎外伤住院病例,认为低钠血症与颈髓损伤及其程度明显相关,与感染、发热相关(P<0.05),且认为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是由交感抑制、血浆醛固酮水平不足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