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9篇
医药卫生   32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促进腕关节镜术在我国的开展,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手标本5只,骨肿瘤截肢的成人手标本5只,对与关节镜术有关的大体及关节镜下解剖进行观察,文章详尽描述了9个关节镜学用入路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关节囊韧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附着点和形态特征,各入路的可视范围及关节囊内诸结构的镜下解剖特征,同时对各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畸形的解剖与临床特点。方法2001-2006年期间在我科手术治疗的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畸形,术前行MRI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均行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畸形血管烧灼切除术。结果术中发现5例硬膜前方畸形血管,2例椎管内大量陈旧积血。术后症状消失或逐渐减轻,随访4年均无复发。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5例、良2例,无可及差。结论MRI、脊髓造影、手术探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畸形的主要诊断方法,充分认识其解剖与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及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中不采用X线定位的可行性。方法2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不采用X线进行术中定位。根据术前腰椎平片,通过骨性标志的触摸和术中细针穿刺确定手术间隙并建立工作通道,术中可根据手术情况适当调整工作通道位置。结果手术时间30~90min,269例患者中,267例首次置入工作通道定位准确,2例术中发现定位错误(神经根松弛无间盘突出),移动工作通道完成手术,无需重新切口。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或缓解,复查X线照片未发现手术节段错误。并发马尾神经损伤1例,单纯脑脊液漏4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结论参照腰椎平片,通过骨性标志的仔细触摸和术中细针穿刺定位,不采用术中X线定位的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确实可行,并节省术中定位时间,避免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射线接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定位—手术仪和传统定位器定位精确度比较,对定位—手术仪的定位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取8根股骨(左右各4个)和4具经甲醛溶液浸泡过的成人尸体标本,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定位—手术仪和传统定位器进行定位,并将定位后定位针的旋转角度和进针深度与预先设置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定位—手术仪对股骨颈前倾角定位精确度在±1.5°,颈干角为±1.68°,进针精度≤±1mm,而传统定位器的前倾角精度为±2.98°,颈干角为±4.68°,进针精度远大于±1mm。结论用定位—手术仪进行术前定位,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性腕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制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选择Ⅰ~Ⅲ期病例共37例(61 个腕关节)施行手术.在腕关节牵引下,应用直径2.3mm30°与0°关节镜、小型刨削器、直径2.5mm刨削头、射频汽化仪,取背侧桡腕关节和腕中关节入路,镜下探查腕部疾病,证实为类风湿性滑膜病变后,应用刨削器与射频汽化仪彻底切除腕关节滑膜.结果全部病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病理诊断符合类风湿性滑膜炎.经6~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8.6个月,优良率达73.8%,其中Ⅰ、Ⅱ期患者的术后优良率(分别为70.6%、86.1%)明显高于Ⅲ期患者的术后优良率(25.0%),P<0.01.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可有效治疗Ⅰ、Ⅱ期类风湿性腕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脂蛋白基因在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脂蛋白相关的基因表达改变情况。方法:大鼠分为实验组(15只)和对照组(15只).实验组切除右膝内侧半月板及内侧副韧带,对照组仅切开关节囊。于术后1、2、4周取右膝关节标本,采用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软骨下骨全基因表达,利用差异基因分析的方法分析脂蛋白相关的基因表达改变情况。结果:软骨下骨Apoa5表达于建模术后1周上调,术后2周下调;Apoc2表达于术后2周上调;Apol3表达于术后1周上调,术后4周下调;Lrp1于术后1、2周下调;Lrp5于术后2周下调;Gpihbp1、Lpl、Tfpi、Vldlr表达于术后1周均上调;Lrpap1、RGD1309808于术后4周均下调。结论:脂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在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软骨下骨变化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膝内侧支持带紧缩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在治疗髌骨脱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9 年3 月~2011年7月收治25 例25膝髌骨脱位,术前未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关节镜监视下松解外侧支持带并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术后行正规康复训练。随访18~24个月,了解膝关节脱位复发情况及患膝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无髌骨脱位复发,手术前后Lysholm 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分别为(59.00±13.37)分和 (92.14±5.15)分(P<0.05);手术后影像测量对比髌骨适合角从术前(21.10±5.61)°纠正到(-1.70±7.41)°(P<0.05);外侧髌股角从术前(-1.3±1.6)°纠正到(6.1±1.4)°(P<0.05),上述3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膝内侧支持带紧缩配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骨脱位,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生物型人工韧带的制备及体外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新的组织处理技术研制的生物型人工韧带应用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以猪肌腱韧带为原料应用环氧化物作为交联剂加上专门的除抗原技术及蛋白修饰技术制作生物型人工韧带,在体外应用组织学检查、扫描电镜、细胞培养和力学测试分析生物型人工韧带的组织结构、生物力学和细胞的相容性。结果生物型人工韧带的外观与正常肌腱外观相似。组织学检查显示韧带为无细胞的胶原纤维。电镜检查显示韧带为走向一致的发状纤维样物紧密平行排列,表面有棉絮样物附着,未见细胞。人工韧带支架经生理盐水多次洗涤,洗去抗菌保存液后将异种骨髓基质细胞于支架中培养2周可见细胞成活。培养3周,韧带材料表面可见细胞粘附,内部未见细胞。扫描电镜观察,韧带材料中细胞培养3周,细胞呈球形粘附在韧带材料表面及孔隙侧壁,并可见细胞分泌的基质沉积于细胞周围,但基质分泌量较少。力学测试人工韧带直径约5mm,最大拉力为927.19N,抗拉强度47.22N/mm,速度100mm/min。正常山羊的前交叉韧带(ACL)直径约5mm,最大拉力为807.50N,抗拉强度41.13N/mm。结论应用新的组织处理技术研制的生物型人工韧带有效地去除了猪肌腱的异种蛋白的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韧带材料的细胞相容性较好。有望应用在膝关节叉韧带重建,成为生物性人工韧带的理想产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 ACL)断裂对半月板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组收治的373例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损伤不同时段分为急性期组、亚慢性期组及慢性期组,分析半月板损伤的位置、类型分布情况及与损伤不同时段的关系。结果 ACL断裂并内侧半月板损伤200例,并外侧半月板损伤164例,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73例。不同组的损伤类型以纵行撕裂最多,其次为水平撕裂。内侧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随病程增加,急性期为30.7%,亚慢性期增为51.9%,慢性期则增为89.8%。外侧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与病程无明显关系。半月板损伤的复杂程度随病程增加。结论 ACL断裂可并发半月板损害,所致的关节不稳可继发半月板损伤。胫骨过度内旋及向前半脱位是造成ACL断裂后内侧半月板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