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慢性偏头痛(CM)与发作性偏头痛(EM)的病史特征、临床特点等,探究偏头痛慢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策略。方法 共纳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M患者72例及EM患者10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非条件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的BMI(P=0.000)、病程(P=0.000)、基线头痛发作频率(P=0.000)、基线头痛持续时间(P=0.03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P=0.000)、焦虑自评量表(SAS,P=0.000)及抑郁自评量表(SDS,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468,95%CI:1.148~1.876)、病程(OR=1.102,95%CI:1.022~1.188)、基线头痛发作频率(OR=1.461,95%CI:1.247~1.711)、睡眠质量(OR=1.494,95%CI:1.198~1.864)、焦虑状态(OR=1.201,95%CI:1.048~1.376)是偏头痛慢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体重、减少头痛发作频率、缩短病程、改善心境状态与睡眠质量,有可能延缓偏头痛的慢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黛力新联合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 Man 5.1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10篇,包括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黛力新联合氟桂利嗪组与氟桂利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23,95%CI(2.90,6.17),P0.00001]。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单独使用氟桂利嗪无明显差异[OR=1.14,95%CI(0.58,2.26),P=0.70]。结论现有限研究表明,黛力新联合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效果优于与单纯使用氟桂利嗪,且安全性良好。但本系统评价纳入文献数量有限,质量较低,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PSD诊断标准,共纳入102例PSD患者.随机将PSD患者分为研究组(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和对照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各51例,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汉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传统治疗、联合用药或联合用药加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慢性每日头痛(CDH)的疗效。方法 CDH患者104例分为三组。A组37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 mg/d;B组34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 mg/d联合氟哌噻吨0.5 mg/d+美利曲辛10 mg/d;C组33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 mg/d联合rTMS(5 Hz)外用治疗大脑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治疗2周后,比较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B组和C组的VAS疼痛评分、头痛发作频率、急性止痛药物使用频率、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两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第1周VAS疼痛评分和头痛发作频率低于A组(P<0.05),但是治疗后第4、8周,C组VAS疼痛评分和头痛发作频率低于B组和A组(P<0.01)。仅B组发生3例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联合用药或联合用药加高频rTMS治疗均能有效治疗CDH,联合用药起效更迅速,但联合rTMS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慢性偏头痛(CM)与发作性偏头痛(EM)的病史特征、临床特点等,探究偏头痛慢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策略。方法共纳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M患者72例及EM患者10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非条件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的BMI(P=0.000)、病程(P=0.000)、基线头痛发作频率(P=0.000)、基线头痛持续时间(P=0.03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P=0.000)、焦虑自评量表(SAS,P=0.000)及抑郁自评量表(SDS,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468,95%CI:1.148~1.876)、病程(OR=1.102,95%CI:1.022~1.188)、基线头痛发作频率(OR=1.461,95%CI:1.247~1.711)、睡眠质量(OR=1.494,95%CI:1.198~1.864)、焦虑状态(OR=1.201,95%CI:1.048~1.376)是偏头痛慢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控制体重、减少头痛发作频率、缩短病程、改善心境状态与睡眠质量,有可能延缓偏头痛的慢性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