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7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为研究烟草粉螟基因组信息,基于低深度高通量测序,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烟草粉螟基因组进行了分析,采用K-mer法预测烟草粉螟基因组大小、杂合度和重复序列等基因组特征,并使用SOAP de novo软件对烟草粉螟基因组进行了初步组装.研究表明:①烟草粉螟预估基因组大小为546.4 Mb,杂合度为1.93%,重复序...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份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部分中、微量元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2000~2004年和1983~1984我国烤烟中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及部分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显示:中部烟叶烟碱和总氮含量由1983~1984的平均1.0%左右增加至2000~2004年平均2.5%~3.0%和2.0%左右,还原糖则由24.43%下降到22%左右,钾、氯离子含量总体差异不大,但一些产区的变化十分明显;烤烟镁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钙含量明显下降,锌和锰含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稻壳生物炭对整治烟田土壤养分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究生物炭施用对整治烟田土壤改良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在皖南的烟田整治区,研究了稻壳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养分及烟叶产质量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稻壳生物炭施用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生物炭可以促进烟株生长发育,对烟叶外观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油分指标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生物炭施用一定程度上降低烟叶总糖及还原糖含量,提高总氮、烟碱及钾含量,其中T2(生物炭7.5 t/hm2)处理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同时烟叶感官质量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呈现先增加(不变)后降低趋势,感官评吸得分表现为T1=CK> T2> T3。烤烟的产量产值均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其中T3(生物炭15 t/hm2)处理最高,产量达1729.2 kg/hm2,产值达到37516.8 元/hm2,较CK分别提高43.51%和43.48%。但上等烟比例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综合土壤养分及烟叶的产质量结果,在皖南烟田整治区,稻壳生物炭的施用量不宜超过7.5t/hm2。  相似文献   
4.
县级区域尺度下烤烟外观质量指标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3~2008年全国烤烟中部烟叶样品外观质量评价数据,通过Kriging插值用Surfer8.0软件绘制烤烟外观质量因素等值线图,研究县级区域尺度下烤烟外观质量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烤烟各外观质量因素均存在区域性分布,烤烟颜色分值条带状分布明显,自西北部甘肃省向东北部递增,自黄淮皖北地区向东南部和西南部递增;成熟度分值自西北部甘肃省向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递增;叶片结构分值自西北部甘肃省向东北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递增;身份分值自西北部甘肃省向东北部和西南部递增;油分分值自西北部甘肃省向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递增;色度分值自西北部甘肃省向东北部递增,自黄淮皖北地区向东南部和西南部递增。烤烟综合外观质量分值自西北部甘肃省、黄淮皖北地区向东南部和西南部递增。采用地统计学原理与等值线图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全国烤烟外观质量特征的空间分布,可直观表现全国烤烟外观质量特征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基于烘烤环境温湿度时序数据的工艺分析方法,通过在烤房控制仪加装物联网通讯模块,在5类产区采集烘烤过程的温湿度数据1.1万套,分析烘烤时间、湿球温度和工艺拟合曲线,研究不同部位、产区烘烤工艺执行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基于温湿度时序数据的烘烤工艺分析结果年度间一致,烟叶烘烤总时间的中位值在160~190 h,上部烟叶的变黄期时间较中部烟叶延长5~10h,变黄后期-干筋后期的湿球温度低0.5~1.0℃。不同产区烘烤各阶段的时间分配、湿球温度调控差异明显,平顶山产区烘烤变黄期时间长,定色期时间短,湿球温度呈上升-下降-上升变化,曲靖产区烘烤变黄期的时间较长、湿球温度较低,南阳、三门峡、恩施产区变黄期和定色期时间相对接近,湿球温度总体呈上升-稳定-上升变化。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烘烤过程的温湿度时序数据,可批量分析烘烤时间、湿球温度等工艺执行指标,为烟叶烘烤技术定向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烤烟外观区域特征感官评价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次提出了烤烟外观区域特征的概念,赋予了烤烟外观区域特征的内涵,筛选出烤烟外观区域特征指标,构建了烤烟外观区域特征指标感官评价方法.以初烤烟叶C3F等级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全国各生态区主要生产点烤烟外观区域特征实证分析,初步确定底色、蜡质感和光泽度3个指标作为烤烟外观区域特征的评价指标,叶面组织和柔韧性两个指标作为备选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2002年度全国烟叶质量评价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全国18个省的76个烤烟取样点取样228个、5个白肋烟取样点取样15个、3个香料烟取样点取样6个,进行外观质量鉴定、物理特性测定、化学成分分析、评吸质量评价及农药残留分析,并与津巴布韦及巴西烤烟样品比较。对2002年全国主产区烟叶质量状况做出如下评价:烤烟外观质量有明显提高,微带青、杂色叶片大量减少。此次测定的样品中外观质量接近进口烟叶的下部、中部及上部叶所占比例分别为28.0%、32.9%及23.4%;多数产地的中下部烟叶物理特性较好,接近或等同于2002年进口烟叶;烟叶化学成分有较大改善,氯离子、总氮含量与进口烟叶相当,烟叶烟碱及淀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仍有部分产地烟叶烟碱及淀粉含量偏高,化学成分较协调的下部、中部及上部叶所占比例分别为38.7%、46.1%及32.5%;烟叶内在质量有较大提高,评吸质量接近进口烟叶质量水平的下部、中部及上部叶所占比例分别为28.0%、55.3%及36.4%。我国主产区白肋烟质量有明显改进,但部分样品烟碱含量偏高。我国香料烟质量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对全国84个取样点的烟叶进行甲胺磷、呋喃丹、甲霜灵、抑芽敏、吡虫啉、六六六、滴滴涕、菌核净农药残留分析,仅云南宾川白肋烟的六六六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8.
烤烟表面颜色的量化及其与胡萝卜素类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我国不同产区烤烟颜色特征差异的成因,采用L*a*b*均匀颜色空间的颜色表征方法对我国11个省60个产烟县的C3F烟叶进行了测量分析,并研究了烤烟颜色的色空间分布指标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不同产区烤烟颜色的色空间指标明度L*、红度a*、黄度b*、色饱和度c*及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差异明显,东南烟区烟叶的明度、黄度和色饱和度较低,红度较高,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叶黄素比例较高;长江中上游和西南烟区烟叶的明度、黄度和色饱和度较高,红度相对较低,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北方烟区烟叶的明度相对较高,色饱和度相对较低,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②烤烟类胡萝卜素类物质与颜色色空间分布指标关系密切,随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红度、黄度、色饱和度等指标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明黄度比值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烤烟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烤烟实际,阐述了烤烟生产科技进步的内涵,并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以我国1983-2007年烤烟生产的有关数据为例,测算了科技进步、生产要素等对烤烟生产的贡献率,分析了生产要素与烤烟产出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烤烟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55%,对烤烟产量呈正效应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种植面积、劳动用工和交售价格,呈负效应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气候变化和物质投入,土地生产率趋于平稳,资金投入生产率还不高,技术进步模式以节约劳动为主导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烤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严格计划管理、推动科技进步、提高投入资金使用效率、利用现代装备水平、建立烟田保险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利用外观特征快速评判烟叶产区的可行性,以陕西安康、商洛,湖北恩施、宜昌,湖南湘西及重庆黔江等6个产地的24个烤烟C2F烟叶样品为试材,分析了醇甜香型烤烟的外观特征及其与内在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烟叶外观特征为底色白,厚度中等偏薄,蜡质感弱,叶片以较柔软为主、部分柔软,叶面叶背色差小,叶尖叶基身份差小、少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