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4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随着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以选择接受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本文将对内镜下治疗技术(射频治疗、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及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损伤发病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自2012年6至12月收治的拟施行ERCP患者72例。患者随机分为马来酸曲美布汀组(n=36)和对照组(n=36)。术前60 min两组患者分别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200 mg及安慰剂(维生素C0.2 g)。观察ERCP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及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腹痛黄疸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马来酸曲美布汀组血清淀粉酶低于对照组,术后2 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72例中,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PEP)发生率为6.94%(5例),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26.4%(19例)。其中,胰腺炎的发生率,马来酸曲美布汀组低于对照组(5.6%vs.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7,P=0.134)。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马来酸曲美布汀组低于对照组(19.4%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6,P=0.025)。马来酸曲美布汀组ERCP术后腹痛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8)。马来酸曲美布汀组ERCP术后直接胆红素(DBIL)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但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ERCP术前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对降低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有益;并能辅助减轻腹痛。马来酸曲美布汀药物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经内镜诊治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患者胆道远期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远期并发症患者6例,共行ERCP 12次,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扩张、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内支架置入等治疗。结果:1例胆总管结石行乳头切开后取石成功,1例胆道狭窄在胆道扩张后胆道梗阻症状解除,4例胆道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狭窄近端结石经乳头切开取出,狭窄远端结石行胆道扩张、内支架置入等治疗后取出。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酶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RCP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患者胆道远期并发症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普芦卡必利(2 mg,每日1次)对中国慢性便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进行Ⅲ期临床研究,慢性便秘患者连续12周每日口服1次普芦卡必利(2 mg)或安慰剂.主要疗效指标为12周治疗期间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SCBM)≥3次的受试者比例.关键次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4周内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SCBM)≥3次的受试者比例.其他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每周平均SCBM次数、首次服药后出现第1次SCBM所需的时间、平均每周使用比沙可啶成灌肠剂的天数,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PAC-SYM评分及PAC-QOL评分的变化评价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及心血管事件等安全性指标.结果 共筛选受试者446例,其中313例患者接受治疗,295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12周时,普芦卡必利组平均每周SCBM≥3次者的比例为39.4%,明显高于安慰剂组(12.7%,x2=29.50,P<0.01).治疗4周时,普芦卡必利组平均每周SCBM≥3次者的比例为40.0%,明显高于安慰剂组(13.3%,x2=28.58,P<0.01).患者总体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普芦卡必利组优于安慰剂组.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腹痛及头痛,基本为轻至中度,持续数天后即缓解.结论 普芦卡必利能显著且持续改善肠道功能,有效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相关症状,用以治疗中国慢性便秘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直肠金属支架置入术对左半结肠癌所致肠梗阻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因左半结肠癌肠梗阻接受结直肠金属支架置入术的2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成功进行支架置入术,腹胀、呕吐症状缓解,2例由于病变肠段较长,高度水肿,完全阻塞肠腔,导丝无法通过而未成功,支架置入成功率92.6% (27/29).置入支架的27例中24例成功进行了Ⅰ期左半结肠切除无张力吻合术,术中发现支架穿透肠壁1例(1/27,3.7%),手术后好转,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发生,平均住院天数11.7 d;3例未接受手术治疗者支架通畅时间平均为5个月.结论 对于左半结肠癌所致肠梗阻,金属支架置入术可有效解除梗阻,并作为过渡治疗,利于手术前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为择期行外科肿瘤根治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无血清培养液AIM—V和RPMI1640+胎牛血清(FBS)培养液培养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的形态和免疫表型,检测DCs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例大肠癌患者,采集其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分别使用2种细胞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表面CD1aCD80CD86CD83CD14及HLA—DR的表达。再用丝裂霉素作用后的DCs作为刺激细胞,按照刺激细胞:反应细胞(S:R)1:1,1:10,1:20.1:40,1:80的比例进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2种细胞培养液培养后都可以诱导出DCs。细胞外型均呈毛刺状。细胞均表达CD1a、CD80、CD86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不表达CD14、CD83,为不成熟DCs的特点。两组DCs细胞表型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S:R不同比例进行同种异体MRL所得刺激指数分别为2.7,4.1,3.1,2.5,1.6,表明树突状细胞(DCs)在不同比例下都刺激T细胞增殖。结论使用AIM—V无血清培养液和传统的含FBS细胞培养液均可成功诱导培养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s,但使用AIM—V可以降低含血清培养液应用人体后引起的过敏反应等风险,更适合DCs的临床使用,可以替代含血清培养液。MLR结果显示.DCs在各种S:R比例下均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但S:R比为1:10时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无血清培养液培养大肠癌病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方法采集大肠癌病人外周血分离出单核细袍。加入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培养7d后获得DC。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CD1a,CD14,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结果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呈毛刺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CD1a、CD80、CD86和HLA-DR,不表达CD14、CD83,符合DC的典型特征。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可以从大肠癌病人外周血诱导培养出DC。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胃底腺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病理学特点,收集2018年8月—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并且术后病理提示为胃底腺型胃癌或胃泌酸腺腺瘤的7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评估患者临床特征、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病理资料和随访相关数据。7例患者病变均位于胃底部,均完成ESD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肿瘤细胞均起源于黏膜深层,具有浸润性生长模式,大部分肿瘤表面覆盖有正常的小凹上皮,4例患者肿瘤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其中1例患者黏膜下浸润深度>500 μm(550 μm)。免疫组化提示MUC‑6均呈弥漫性阳性,提示肿瘤为主细胞来源,所有病例MUC‑2、MUC‑5AC、CDX‑2、CD10、CgA表达均为阴性。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术后溃疡愈合良好,未见病变复发。说明胃底腺型肿瘤有相对独特的生物学特性,ESD是治疗胃底腺型肿瘤首选的治疗方式。另外胃底腺型肿瘤组织学特点明确,可依靠免疫组化指标与其他胃部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门诊慢性便秘患者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慢性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全面评估慢性便秘患者的症状学、发病诱因、既往治疗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等可更好地指导治疗。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慢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统计2007年3~5月北京地区10家医院门诊患者中的慢性便秘患者,并对561例慢性便秘患者行问卷调查,包括治疗、症状谱、心理学等方面。结果:研究期间内10家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总人次73 923人次,慢性便秘患者共3009例次(4.1%),其中重度便秘患者649例次(21.6%)。561例慢性便秘患者中,25.1%的患者发病有一定诱因。62.2%的患者不完全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通便药。排便费力为最常见(74.8%)和最令患者痛苦的症状(61.2%)。27.5%的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状,41.2%合并消化不良症状。52.7%的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结论:消化内科门诊中慢性便秘和重度便秘患者较多,排便费力是最常见、最令患者痛苦的症状,合并胃食管反流和(或)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患者易有焦虑和(或)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IF)患者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病率,探讨GERD与IPIF的关系.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住院确诊的24例IPIF患者进行24 h食管pH监测和食管测压,同期住院的23例非IPIF的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GERD症状、病理性食管酸暴露及无效食管动力(IEM)的发生率.结果 (1)66.7%(16/24)的IPIF患者存在病理性食管酸暴露,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10k(6/23),P<0.05;(2)在具有病理性酸暴露的IPIF(GERD-IPIF)患者中,87.5%(14/16)存在夜间酸暴露事件;(3)典型GERD症状在GERD-IPIF患者中的发生率只有37.5%(6/16);(4)IPIF组和非IPIF组患者IEM发生率相似,分别为42.9%(9/21)和39.1%(9/23),P>0.05.结论 在IPIF患者中GERD患病率较高,但多数患者没有典型GERD症状,IPIF患者应该进行24 h食管pH监测筛查GE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